第七十四章 船(4 / 7)
到是有不少大食商人带着货物来到广州交易。
他们从大食带来香料、宝石、药材以及玻璃,从宋朝换回丝绸、茶叶、纸张、瓷器以及其他的工艺品。
问题是宋朝现在已经烧出了玻璃,比大食的还要好。
不但大食商人傻了眼,一些与大食有着贸易的商人也傻了眼,毕竟玻璃在大食商货中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
不能交易玻璃了,又没有统一的国际货币,他们用什么采购宋朝的商品?
随之而来的,市舶司的税收也会跟着减少。
方和当时看到这条消息,一笑了之,想当年,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那是大清,现在你们这些大食人可没有本事强行敲开宋朝的大门。想要采购,老实地带金子银子来吧。
不过提到了油,给了方和一些灵感。
之前方和是想过的,但否决了。
宋朝造船技术比较发达,“南海一号”沉船就是一艘比较大的海船,但它还没有木兰舟大。
不过这些海船造价不菲,像南海一号,它的造价最少能达到一万多缗钱。
航海技术又比较落后,只敢顺着海岸线跟着季风跑,近处的一年一个往返,远处的一年半两年半才能一个往返。
跑上几趟就需要保养一次,即便如此,在海水的腐蚀下,用了若干年后便会报废。
加上人工钱,每跑一趟,都是不小的成本,所以只贩卖一些贵重的货物。正因为成本太高,包拯记载此事说,多人合本造船或出海,合本就是合伙,股份。
非要以货易货,那就可以带原油过来,在贝国原油如同水价,现在也差不多。
如果宋朝出到十缗钱一吨的价格,再给予一些税务优惠政策,是有大食商人愿意带原油过来交易的。
而且方和弄来的油全部是有油桶的,宋朝自己的原油,大不了烧一些缸类陶器,上面加上一个坛罐盖子,便可以密封起来运输,将这些油桶腾出来,租借给那些海商,连船都不会弄脏。
可能有人不动心,但也有人会动心,还如南海一号,真装的话,五百吨原油是不在话下的,再给予一些优惠的税务政策,毛利便达到了五千多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