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议策(1 / 2)
随着虎贲奇袭的成功,黄巾军的攻势暂时被遏制。然而,冀州的形势依然如乌云密布,黄巾军虽因缺粮和缺乏攻城器械而暂时偃旗息鼓,但其庞大的兵力依旧对周边的城市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危机,魏郡太守孙原决定召集魏郡的智囊团,共同商讨对策。
会议在太守府的议事厅举行,这里曾是地方官员们处理政务的地方,如今却成为了对抗黄巾军的重要指挥部。厅内灯火通明,烛光摇曳,映照着田丰、沮授、和洽、荀攸、郭嘉等一众谋士的脸庞,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与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仿佛一场风暴前的宁静。
“诸位,黄巾军虽然暂时退却,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孙原首先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犹如定海神针,“我们需要找到彻底解决这场叛乱的方法。”
田丰站起身来,缓缓说道:“黄巾军之所以能迅速壮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的社会动荡和百姓生活的困苦。张角兄弟利用天公将军的名义,煽动流民起义,吸引了大量无家可归的农民加入。这些流民原本就处于社会底层,生活艰难,一旦有了机会,便蜂拥而至,如洪水般席卷四方。然而,黄巾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组织结构松散,各地的渠帅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
沮授点了点头,接着说道:“不仅如此,黄巾军的内部矛盾日益显现。张角虽然去世,但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之间也存在着权力争夺。张宝主张继续北上,攻占更多的城市,扩大势力范围;而张梁则认为应该先稳固后方,确保粮草充足。这种分歧导致了黄巾军的决策迟缓,难以形成有效的进攻。”
和洽补充道:“黄巾军的后勤问题尤为严重。他们的军队规模庞大,每天需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但黄巾军缺乏稳定的后勤支持,只能依赖沿途的劫掠。这种做法不仅难以持久,还会引起当地百姓的反感,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民心基础,使他们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荀攸点头赞同,他轻轻捋了一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正是如此。黄巾军的指挥官张宝、张梁等人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在战略上却显得短视。他们过于依赖数量优势,忽视了战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他们在面对坚城和有组织的防守时,往往束手无策,如同猛虎入陷阱,徒呼奈何。更严重的是,黄巾军内部的矛盾已经开始影响到军队的士气,许多士兵对未来的前景感到迷茫和不安。”
郭嘉最后总结道:“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其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他们缺乏统一的指挥,后勤补给不足,指挥官的战略眼光有限,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因此,他们目前的停滞不前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巾军的粮草将逐渐耗尽,内部矛盾也会加剧,最终导致其自行瓦解,如风中残烛,难逃熄灭的命运。”
孙原听罢,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诸位所言极是。既然如此,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策略,一方面加强城防,确保各城的安全;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宣传朝廷的恩惠,安抚民心,分化黄巾军的力量。”
田丰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我愿意亲自起草告示,向百姓宣传朝廷的政策,安抚民心。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立救济站,向贫困百姓发放粮食,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沮授附和道:“我支持田丰的提议。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祭祀、娱乐等,来凝聚人心,增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黄巾军内部的矛盾,通过秘密渠道向他们传递不实信息,加剧其内部的分裂。”
和洽接着说道:“城防方面,我认为应该加强城墙的修缮,增派巡逻队,确保各城的安全。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士兵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荀攸点头赞同:“和洽所言甚是。我还建议,可以招募更多的民兵,组建一支临时的防御力量,以备不时之需。另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打击黄巾军的士气,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的实力。”
郭嘉最后总结道:“关于军事计划,我认为我们应该制定一套详尽的防御方案,包括如何应对黄巾军的进攻,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反击。同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黄巾军的动向,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孙原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诸位的建议都非常宝贵。田丰、沮授,你们负责起草告示,向百姓宣传朝廷的政策,安抚民心。和洽、荀攸,你们负责加强城防,确保各城的安全。郭嘉,你则负责制定详细的军事计划,准备随时应对黄巾军的可能反扑。”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司其职,迅速展开行动。孙原站在议事厅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夜空,身侧郭嘉看了他一眼,知道他心中有思量,也不点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