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氏族分家(2 / 3)
也许并非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大公无私,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人类还无法战胜野兽和自然,所以只能够通过族群的方式来繁衍生息。
如果那个时代出现了一个人提出要“自由”,要“私有”,那么,等待他的恐怕便是被烧死的结局。
而后面,人类逐渐战胜了自然与野兽,由原始部族社会进化成了封建奴隶社会。
这个时候也就逐渐形成了“国”“家”的概念。
只是一个这个时候的诸侯国,实际上大多都是由一些同氏的族人组成,也就是“氏国”。
氏国虽然有“国”,但实际上,还是处于“家国一体”的阶段。
国法也就是家法,国内除了亲族便是奴隶,没有外人。
所以,国法与家法并无区别。
再后来,多个氏族联合形成了大国,推举其中最强大的氏族成为了宗主,也就是君王。
其余的氏族首领成为了公卿诸侯,辅助宗主治理国家。
公卿诸侯各自治理自己的一方百姓,只是在名义上尊奉最为强大的氏族为天下共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出身并不显赫的群体之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贵族,他们因为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天子与国君的重用,到最后,甚至被恩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而秦国的出现,也就是在这个时代。
然而,秦国虽然已经立国,并且大量的扶持与培养属于秦国自己的人才,逐渐脱离了氏族掌管天下土地的阶段。
但是在中原诸国,依旧还处于公卿氏族与君王共同掌管国家的阶段。
所以,他们无法理解,秦国的氏族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的放弃手中的权利。
然而,事实上,诸国的公卿之所以能够把持国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公卿士大夫垄断了天下九成以上的知识,掌握着九成之上的土地与人口,以及九成以上的晋升机会。
然而秦国的知识由国家掌控,而秦国先行设立了学宫,培养了大批的平民人才。
当这些人出现之后,秦国的氏族便失去了垄断知识的机会。
而秦国的土地皆归国有,就算是勋贵也只有岁俸而没有土地的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