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小说家的初衷(2 / 3)
史家之所以出现,其目的原本是为了记录这一场百家争鸣。
然而,罗子的话却是让他们心底生出了怒意。
“史家秉笔直书,一字不改。岂能为了所谓道理而编撰加工历史?何谓加工,此为篡写也!”
秦国儒家弟子们闻言之后也是坐不住了,跃跃欲试的准备开口辩驳两句,然而却被孔儒一个眼神制止。
周国的大儒见秦人一边没有动静,终于还是有人按捺不住,起身拱手一拜问道:“敢问先生,如何通过小说的形式来传递经文之中的微言大义呢?”
“敢问先生…”
“敢问先生…”
罗子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引起了如此多的公愤,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站得出来,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罗子根本就没有时间来进行应对。
小说家之言听上去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然而罗子实在不会开口说话,一开始就给史家冠以枯燥,儒家所研读的经典冠以深奥的标签。
他试图借助别家的短处来宣扬自家的长处,却没有想过自己是一个孤家寡人,如何跟史家与儒家这种传承了不知多少年的学派相提并论。
所以,不管他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所谓的真才实学,在面对群情激奋的众人之时,他最终都败了。
秦寿并非不知道小说家的作用,他既可以娱乐百姓,也可以宣扬各种各样正面的思想。
但是同样的,他也可以制造谣言,引发焦虑与恐慌。
正如罗子所言的那般,“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的道理,相信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道理”。
很多事情是否真实并不重要,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身边的人都在议论的东西。
而小说,有着新奇的故事,最容易洗脑那些愚昧之人。
只要在小说中巧妙的加以运作,便可以达到不知不觉中改变舆论的效果。
就比如说是在楚国宣扬秦国仁义,对百姓多么的好,楚国的百姓大多会保持怀疑,认为宣传这件事情的人是别有用心。
但若是与楚国的百姓去讲一个秦国发生的故事,然后在这个故事中有意无意的提及一些秦国得惠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