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 / 4)
林延潮点点头,他虽身在朝鲜,但朝中的故旧学生一直与他有书信往来,所以对朝堂上的动向可谓一清二楚。
石星是要打定议和的主意了。
之前石星主战,认为从战略地缘安全考虑,朝鲜非救不可,同时能一战而克,故而极力出兵。
后来随着战事进展,石星才明白倭军在朝鲜足有二十万人马,兵力远超明朝。而这时候国内民困饷乏,不能支持长久大战,作为出兵的倡议者石星决定在保住平壤大捷,火烧龙山的胜果下议和。
两国的条款冲突很大,石星不是不知道,但他解决的办法就是忽悠。
清朝时外国使节要参见乾隆,外国使节坚持不跪,但乾隆说你一定要跪。
这时候怎么办,于是官员们就只能说‘洋人的腿不能弯曲’。
乾隆就那么容易被下面欺瞒吗?
乾隆不是傻子,他要一个对天下臣民解释的理由,如果捅破了也是臣下欺君。
对于官员而言这件事敷衍过去了,就是外交智慧,过不去,再找借口。
对于外交使节而言,与中国通商才是大事。
石星也是这个打算。
而从双方分歧来看,明日两国冲突在三点一和亲,二国土,三封贡。
倭国从国家到个人,从来目的性都很明确。
和亲的目的,不是为了公主,而是取得与明朝平起平坐的权力,双方以对等大国交往。
国土封贡都是为了土地利益和经济利益。
这就是丰臣秀吉的目标。
而从明朝考虑第一点和亲,绝对不行。
什么效仿王昭君故事也不行。
明朝是宗藩关系,就如同任何人见到皇帝都要拜一样,就算你外国使者又如何,岂不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宗藩关系现在人看来不理解,但在那个时代绝对比殖民体系更显得文明,因为我们不诉之武力使对方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