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站在楼下的人(2 / 4)
他觉得自己和大都会一拍即合,但是大都会却有其他的想法。
大都会愿意接收李松,但并不是作为编剧入职。公司给他开出的职位是“市场拓展专员”。抛开互联网黑话,这个岗位直译过来就是“市场销售”。
岗位职责是“开店”。找到那些适合做线下演出的场所,用最低的成本价谈下,组织演员演出,售票赚钱。
大都会的人力主管和李松谈职场规划。公司的目标是做有互联网基因的文化产业,而李松,正好是这方面的人才。
大学毕业前夕,李松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妥协。为了留在上海,为了距离他的理想能近一点,他接受了这份工作。
从入职开始,李松的头上就多了一顶棒球帽。
这顶帽子,是他毕业时,戏剧文学系的一个同学送给他的。文学系做了自己的毕业大戏,导演系和表演系的同学们都一起参与。演出在校园的小剧场里持续了三天。参加的老师同学都兴奋异常。
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大家在校园门口的酒馆里喝到酩酊大醉。那是一个没有风的盛夏夜,一群艺术青年在酒精的加持下语言犀利、行为放纵,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有人拍着桌子痛斥不公,有人旁若无人地热烈拥吻……
李松没能加入他们。大学四年,他始终没能走进艺术的核心。
他从一个小剧场看戏回来,在校门口扶起了一个几乎不省人事、卧倒在机动车道的文学系男生。他们认识,他没道理不管。
他背着他,把他送回了宿舍。
临走时,他被醉醺醺的同学抓住,这顶棒球帽被同学从床上翻出来,硬生生地塞在他手里。
同学告诉他,这顶帽子是自己在剧组跟本子时一个名导演送他的。
李松没有怀疑,那顶帽子的后沿处,绣着那部剧的名字。
喝多了的同学把帽子扣到李松的头上,口齿不清地和李松说:“兄弟,坚持!”
李松的头上从此就戴上了这顶帽子。
他戴着它做起了大都会公司的市场拓展。公司为他交五险一金,他拿底薪和拓展绩效。他身上背着经营指标,每个月都要计算这个月自己能有多少收入。如果当月的业绩不佳,公司付给他的底薪连房租都不够。
为了生存,李松只能在上海这个城市里不停地奔跑。
他要去寻找更好的地段,更密集的商业场所,谈更便宜的租金。
公司检验李松的工作业绩是演出票房。他签下的每个场地,每个月售票的额度和他的绩效工资深度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