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节徐徐展开的新画卷(十)(1 / 7)
大家都笑,王艾想了一会儿:“我并不是一个意志特别坚定的人,累了也想放弃,输了比赛也沮丧,好吃的好玩儿的也忍不住。要说原因,是掌握了一定方法吧。比如训练,你说马德里的清晨和慕尼黑的夜晚,但每次时间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感觉好就多练一会儿,感觉差就少一点,是浮动的,这样情绪上的负担就不会很大,一直到渐渐的习惯。我也会尽量的找乐子,把训练比赛当做游戏,不是严肃的、沉重的工作。另外就是一些调节方式了,比如冥想,比如餐饮,中餐成千上万的菜,换样吃,总有新鲜感,这带来了生活中的趣味性。”
说到这,王艾喝茶,然后总结:“至于成名后的诱惑,首先是在心里给自己画一道红线,什么东西绝不接触,比如药物依赖,酒精依赖,***,比如打封闭,这些我从来不做,也不会去靠近那个环境。然后,降低自己的生活欲望,不让自己的生活成本太高,这样也顺便摆脱了金钱依赖。这些做过之后,成名后的诱惑就没有什么了。”
“这就是你能维持清教徒式生活的原因?”
王艾大笑:“什么清教徒啊?我哪里算得上?我有豪车、有家用游泳池,甚至还有私人飞机,我一个月的支出顶得上普通人的十年,已经很奢侈了不是吗?我有时候和朋友聊天,都会惊讶我自己的浪费,他们也会痛恨我的浪费,哈哈。”
“可是你没有游艇,没有珍藏的老爷车,没有珍藏的名酒,在你的家里我只看到了你珍藏的书籍。”
“每个人都有收集癖,幸运的是我选择了一个廉价的领域。”
“是出于成本考虑吗?或者说是不是比较贫困的童年让你格外注重成本?”
“有可能。”王艾点头:“但同时,我也和耗费高的业余生活距离比较远。比如你说的游艇,我买来干嘛?我十年都没有好好度假了,买来也只能闲置,那不是浪费吗?再比如老爷车,车辆在我眼里就是交通工具,我只注重它的性能。”
法新社记者:“听说你们中国人都很注意节约?”
见王艾点头,记者又问:“这是你们的民族性格还是因为贫困?”
“都有吧?”王艾回忆:“我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片纸,这个习惯也保持到了成年,差不多全中国的中小学都会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在文化上,我们也会特别突出这一点,否定和反感高成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互联网空间,不论你有多少钱,你都不能展示你浪费的样子,尤其是粮食,否则一定会遭到广泛批评,几乎不会有人支持。在中国,任何一个打开的自来水龙头,都一定会有人给它关上,甚至我想喷泉这东西在中国没有大范围的流传开,也跟这种文化有关系。我们的内心向往低消耗的生活,我们的规则约束高消耗的生活,而我们也喜欢这种向往和约束。”
“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则?”
“大概是因为中国人以农耕文明为主吧?我们有很深的忧患意识。在我们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战乱、灾难,很多时候作为一个个体你谁也指望不上,政府会瘫痪、组织会瓦解,只能依靠自己,所以必须在相对富有的时候储存一部分财富来应对危机。我们不想出去抢劫,那就只能存储,平时不浪费,选择低消耗生活方式,政府、学术、名人也推崇这种方式,维护这种方式。”
……
与上午严谨的交锋不同,下午的访谈轻松了很多,还谈到了一些足坛趣事,几家记者都邀请王艾点评一些知名球星,回忆和一些教练的来往。王艾也来者不拒,说了不少,最终在太阳西斜时,让记者们满意而归。
王艾特意留了同声传译的姑娘一起吃晚餐。
上午的时候还好,王艾说话比较慢,下午就不行了,王艾妙语横飞,把人家姑娘累够呛。
本来也想邀请新华社和马凡舒留下的,但人家都来了好几天了,机票就是晚上的,这就没办法了,王艾一人送了一堆礼物,包括两个法国记者。
同声传译姑娘拿的礼物最多,球衣海报什么的不用说了,葡萄酒、肉干、风干鸡这些也拿了很多,最后都拿不下了。
“那正好,本来也要开车送你回去!”王艾大笑。
客人们都走了,王艾摊在沙发上,孩子们呼啦啦跑下来,打了个招呼又呼啦啦跑出了房间前后院的疯玩,康丝一屁股坐在王艾身边:“累坏了?”
“嗯。”王艾伸手搂着康丝的腰:“你也累坏了吧?把孩子在房间里憋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