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 张华的缝补——太子司马遹(1 / 2)
纷乱过后的宗室和士族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张华,之后足足九年的时间,虽然有小规模的叛乱,但是晋朝的运转总体平稳,带给中原大地宝贵的喘息时间。
张华出身庶族寒门,与当时的士族高门没有过多的关联,儒雅又有谋略,往上没有威逼君主的疑虑,往下又是众望所归,深得贾家和司马衷的信任,于是依靠他总摄朝政,大事咨询于他。
张华早年曾与羊祜一起赞成司马炎伐吴。伐吴期间,张华为度支尚书,负责策划及运输粮草,又与司马炎一起制定作战计划。当时众军已经进发,但还未获成果,贾充等便奏请腰斩张华,司马炎力保。吴国灭亡,张华连同的他的儿子一起被封侯。自此,张华声名显赫,撰订史书及修改礼仪及典章,起草诏书诰文,有晋升三公的威望。这个时候荀勖出现了,他觉得张华的在朝中的声望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常想伺机将张华调到外镇任职。适逢司马炎问储于张华,张华和羊家关系好,推荐齐王司马攸,明显站错队了。荀勖得逞,外调他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又兼任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张华在任内招抚接纳新归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马韩、新弥等部依山傍海,以及远离幽州、历代都不曾归附的二十多个国家、部族,都遣使向晋朝贡。当时幽州遥远的少数民族臣服,边疆安宁,粮食连年丰收,兵马强壮。
朝中议论想要让司马炎召张华回京,却遇到了荀勖的好兄弟冯紞的阻挠。但是不久之后,司马炎还是把张华征召回京任太常,太常属九卿,比三公差了些,后来因为太庙屋梁折张华又被免官。自此以后,没有官职的张华在司马炎在位期间,只能以列侯的身份朝见。
永熙元年(公元29年,司马衷即位,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但被杨骏猜忌,没法参与朝政。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汝南王、楚王的纷乱中,司马衷采纳张华的计策,后来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但是张华拒绝开府以表忠心。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张华接替去世的下邳王司马晃为司空,兼管修史之事,终于位列三公。
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以来,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先后镇守关中,由于赏罚不均,雍州、凉州的匈奴人、氐人、羌人多有反叛。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人齐万年称帝,包围泾阳县(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威慑关中。元康七年(公元297年正月,齐万年屯驻梁山(今陕西咸阳市乾县附近,拥众七万,击败梁王司马肜所率官军。张华推荐左积弩将军孟观前去平叛,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正月,孟观在中亭(今陕西省咸阳武功县西击败齐万年军,抓获并杀死齐万年。梁王司马肜虽然兵败,还损失大将周处,但是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处分,回京继续担任领军将军、录尚书事。比司马肜更早回来的司马伦更是官拜车骑将军、太子太傅。
胡人反叛,宗室无为镇守是根源。宗室镇守各地,只图享乐,对当地强取豪夺导致民变,镇压失败朝廷也不会给什么处分,无非是回京城洛阳降低官职。甚至有的宗室瞎造的目的就是赶紧犯错,赶紧回洛阳和士族们一起享乐。
晋朝在张华的缝补下,九年过去了,贾南风依旧没有子嗣,虽然依附贾家的士族越来越多,但是太子司马遹东宫那边也聚集不少士族高门。贾南风不甘心,贾家不能成为第二个杨家,她必须得有子嗣。
贾谧给她出主意,假称自己怀孕,接来贾谧生父韩寿的儿子来充数,并且计划让这个“儿子”继位太子。当今的太子非常聪明,司马炎在时皇孙便独宠他一人。司马遹知道贾家不待见他,就想娶韩寿的女儿作为太子妃。这位太子是真心投靠贾家,想当贾谧的妹夫、贾南风的亲儿子,无奈贾南风就是不同意。
元康九年十二月(公元299年,贾后执意要废太子司马遹。张华这时画了一圈,对士族们说皇帝家的事与你我无关,实际他吸取之前羊家的教训,铁心站队贾家。
不久,贾南风使人作反文,趁太子酒醉时让太子抄写。反文上呈司马衷,司马衷在召集群臣,把太子的抄本遍示群臣,问大家的意见,大家都看着张华,没一个人敢说话。
张华说了一句等于没说的话:希望陛下慎重考虑此事。有了齐王司马攸的前车之鉴,看到张华的态度,士族们纷纷站队贾家,上表请求将太子免为庶人,司马衷就这么办了。正是这个决定,司马衷往后彻底失去对朝廷的控制。
司马衷为什么要废掉司马遹,有下面这个故事。司马遹的母亲是司马炎的才人,司马炎把谢玖送给儿子司马衷。司马炎怕儿子年龄“小”不懂事,亲自指导工作,这便有了司马遹。直到司马遹三四岁了,司马炎才对司马衷说:“这是你的儿子啊!”这时司马衷已经二十三岁了。或许司马衷有心结,再或许贾南风生那个儿子真的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