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阶段 北朝初立(1 / 1)
拓跋珪平定柔然,后秦被胡夏折腾的焦头烂额,一时没了外患,于是便开始诛杀功臣,享受生活。公元49年,次子拓跋绍之母贺夫人有过失,拓跋珪准备处死她,贺氏秘密向拓跋绍求救。年仅十六岁的拓跋绍潜入宫中刺死拓跋珪,时年三十九岁。此事之前,因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制度,太子拓跋嗣生母被赐死,拓跋嗣悲伤不已,被拓跋珪怒斥出宫。当拓跋嗣听说都城发生事变后,急忙从外地返回宫中,禁军捉住拓跋绍连同其母一并处死。
十月,十七岁的拓跋嗣即皇帝位。拓跋嗣北征柔然,南攻刘宋,拔贤任能,内迁民众,整顿流民,抚恤百姓。使北魏国政再次步入正轨。然而北魏的皇帝似乎总是不长寿,公元423年十一月,拓跋嗣在亲征刘宋途中,积劳成疾后病逝,时年三十二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然而面对拓跋焘的仍然是柔然方面的侵扰,拓跋焘发动两次对柔然的大规模北征,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这就使得拓跋焘可以有精力去解决北方的其他割据。
公元427年,北魏军攻取统万城,胡夏的弘农、蒲坂、长安等地被北魏占领。公元43年,拓跋焘再攻胡夏,完全占据关中。第二年,胡夏国主赫连定向西逃奔的路上顺带灭掉西秦,斩杀被俘的西秦国主乞伏暮末,以及西秦国皇族五百余人。赫连定在继续攻打北凉的途中被吐谷浑军队所俘,吐谷浑将其押送回北魏,并向北魏称臣。赫连定后被拓跋焘处死,胡夏灭亡。
公元436年,攻克北燕国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国主冯弘投奔高句丽,后被杀,北燕灭亡。北燕宗室成为北魏的奴婢,这其中有一位女子之后成为北魏的文明太后。
公元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此前南凉已被西秦所灭,但毕竟与北魏同源,拓跋焘以末代国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破羌为向导,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国主沮渠牧犍带文武百官面缚出降,北凉灭亡。存在感虽低但待机时间超长的杨氏仇池国也向北魏投降。
淝水之后北方混乱的局面,终被拓跋焘平定。
淝水之后,慕容氏率先反叛复国,占据中原大半。吕光平定西域后归返,虽占据陇西,但其政权没有正统的根基,该地区名族成分实在混杂,混战不断。后秦弘儒礼佛,胡夏游击暴虐。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北凉、西秦,后秦,胡夏政权林立,鲜卑、匈奴、羌、氐的统治者走马灯的换个不停,一国之主传不过两代,最后全部归于北魏。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北魏立国之初深知这个道理。拓跋珪祖先拓跋猗卢曾经占领晋阳城,但游牧习俗与农耕文明格格不入,很快还是将晋阳归还给了刘琨。拓跋珪再次占据晋阳时,已经能较好的使用农耕文明的办法去守住城池了。这显然是得益于拓跋珪在苻坚那里做人质的所见所闻,学以致用。随着国家范围的不断扩大,农耕文明虽然是其治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他管理的百姓又包括众多游牧民族,如何处理好农耕文明内部、草原文明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种种矛盾才是拓跋珪需要处理的最重要的事情。拓跋珪依旧使用苻坚的老办法,但导致前秦崩溃的“以德治国”似乎没被沿用,在对“德”的使用上,拓跋珪拿捏的及有分寸。
对于农耕与草原两种文明的内部矛盾,北魏实行迁徙民众、离散部落的办法。公元398年初。拓跋珪攻打后燕后,从燕地迁来十余万民间官员到平城,建都平城后,又有十余次人口迁徙。后来因为平城一带闹饥荒,崔浩又将极度贫困人的迁到冀州等地讨生活。以农耕为生的人民聚集于城池中,来回迁徙虽伤亡巨大,但此举打消守家恋土的地主农民据城自立的念头,对于初立的政权无疑是有益的。
拓跋珪本人就是苻坚离散部落制度的受害者,又是最终的受益人。代国复立后,拓跋珪首先拿舅家贺兰部练手,分割迁徙,后来是独孤部,以氏族为基础的游牧部落被彻底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以地域划分,受朝廷节制的“部”。北魏先期设置八部大人,后来精简至六部,废弃“大单于”的称号,结合五等爵制,建立起近乎于名义上的封建制。
在对“德”的使用上,起码不会出现反叛都不会被诛的例子,如果说有分寸那必须归功于北魏初立时启用的崔宏、崔浩父子等一众贤臣。崔宏执掌机要,草创典章,议改国号为魏。拓跋嗣想再次迁徙民众,一些人趁机相互煽动,在各地聚集反叛。于是召崔宏等问计,崔宏请求朝廷宣布大赦以缓和情绪。元屈说:“不如先杀掉首恶,赦免其同党。”崔宏说:“帝王治理天下,以安定民心为本,何须纠缠于小的曲直呢?大赦虽不是最好的办法,却可作为权变的方法。如果大赦之后仍不改正,再杀也不迟。”拓跋嗣同意。崔浩更是辅佐拓跋焘平定北方,结束中原百年战乱。
北朝初立,之后的北魏延续一百余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不能说是北魏彻底的汉化,因为历史已经证明,魏晋旧制不能适应那个时代,所以孝文帝开展的是制度上进一步的创新,是民族的进一步融合。文明,不仅仅包含文学、艺术,而是军事、教育、科学、制度等等的一个整体,在五胡十六国之后,北魏与南朝作为一个整体,将中华文明延续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