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 身份(6 / 15)
并不是所有史官都讲究秉笔直书,这个主要看个人。私人修史最爱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而哪怕是官方修史,有时候也得看君王的意思。
为了记载事实宁死不屈的,几千年来也就那么些人,绝大多数史官还是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国就不讲究完全遵照史实。
否则也不会出现昭襄王请赵王击鼓助兴之后,秦国史官直接把它艺术加工成“秦王令赵王鼓瑟”了。
孔子当初撰写《春秋》的时候也认为,记载历史应当有所取舍。对于英明的君主,要多记录他的功绩,回避他的过错。
除此之外,孔子还采取了“春秋笔法”这样的记录手段。
春秋笔法本意是对一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记载了,但是不会写的特别露骨,二两句带过,让你自己去推测判断。
有时候还会故意暗含褒贬,委婉而微妙地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看法。
《春秋》在后世看来不算一个很标准规整的史书,孔子写它其实是在写他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评判。
各国记录历史也大多有偏向性。
秦国作为和楚国并列的“蛮夷”之一,自古就不怎么爱遵循中原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中原人都不搞按真实历史一字不改地记录,秦国就更不坚持这个原则了。
不过秦王政并不在乎后人评说,所以没什么改史美化自己的兴趣。
扶苏也只爱在细枝末节里经营自己的形象,正经事情自当按照事实去记录。
看秦王起居注就知道,里面记的全是真人真事。上次扶苏被父亲逮回去喝药,虽然感觉有点丢人,但扶苏也没提过一句让史官删改的话。
其实真让改,史官还是会改的。
只不过寻常公子来找他改,他不一定搭理。王上和太子要改,那当然立
刻滑跪。
人就是这么现实。
将闾被打击到了:
“所以贿赂史官估计没什么用是吧?”
公子高点头:
大秦如今即将一统天下,各方面也该规范起来。大兄说胡乱编纂史料和增加个人偏向的情况得遏制住,朝堂记录的正史还是要严肃一些。㈣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