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追击项羽:阳夏、固陵之战(1 / 4)
鸿沟是一条古运河,它比京杭大运河修建还要早。在战国时代,魏国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将国都安邑迁到大梁。
为了更好的应对中原战事,以及防范楚国北上。魏惠王干了一件事: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
这条人工运河,就是鸿沟。
鸿沟把黄河与淮河之间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组成一道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线路。其中有两条河很重要,一条是颖水(纵向,另一条是睢水(横向。
北抵达黄河,南抵达淮河。荥阳-大梁-陈等地,链接在了一起。
按理说,项羽占据荥阳等地,应该以汜水为分界线。但,最终选择了以鸿沟。
这种现象,给人两个反应:
1项羽吃亏了。
2项羽急于议和。
项羽是一位骄傲的人,吃亏的事,他才不干。
楚汉不以汜水为界,而是以鸿沟为分界线。这是因为项羽有个前提条件:刘邦部将,要撤出楚国。
毕竟,鲁地、梁地、彭城四周、淮河都有汉军势力。也可说,是个交易,平等的协议。项羽以鸿沟为界,刘邦部将撤军,恢复到战前水平。项羽也想用契约精神,束缚刘邦,为他东山再起争取时间。
汉四年十月,刘邦和项羽派出使者,筑高台,签订盟约,举行议和仪式。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仪式完毕,楚汉撤军罢战。项羽往东撤军,刘邦往西撤军。
项羽是最后一个诸侯贵族,继承了贵族精神,签订盟约,说撤就撤。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项羽撤退的路线很奇怪?
他没有选择向东,走一条直线,回到彭城。而是选择南下,抵达固陵,绕了一个大圈。
其实,这个现象很好解释。
项羽选择向南,是因为他知道目前的处境,十分不利。东边有彭越、韩信、灌婴、靳歙等汉将人,他往东走,刘邦后面追,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简单说,项羽对刘邦不信任。所以,选择了一条安全的道路,故而选择南下,绕道而行。或者说,项羽议和之前,以前在思考一个问题:战略性撤退。
刘邦也想撤军,但,有两个人站出来,表达了一个观点:不能撤。
一个人叫张良,另一个人叫陈平。
这两个人反问刘邦:项羽为什么会议和?
刘邦拿第一次议和做对比,得出一个结论:项羽支持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