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大战之后回归正常(3 / 3)
再说姜林下达给大唐国立大学机械学院院长黑亮的命令,内容如下:全面停止栓动步枪的改进工作,正式上马自动步枪的研发工作;持续改进重机枪,增加有效射程、枪体可靠性以及减轻枪体自身重量;命机械学院组成专项研发小组,对80毫米榴弹炮的运输方式进行改进。
关于这几项命令,自是根据此番三次战役的经过进行的调整。
此次三处战役里,大唐国的武器是第一次投入到实战当中。这些武器到了战场上能发挥多大的效力,战前其实所有人的心里都没底。但三处战事的经过,现在已经给众人以十足的信心相信姜林说的:武器装备达到先进的水平之后,以一当百、以一当千都不是问题。
刀、枪、剑、戟、戈、矛、斧、钺这类冷兵器,你不贴近敌人的身体,便无法发挥其功效。弓、弩一类的远程武器,倒是能将杀敌的距离延伸至百米,但这类武器有一个最大的不足便是对射手的臂力、体力要求过高。
再强壮的弓箭手,连续张弓十数下,恢复臂力便需要几日的时间。并且随着对射程要求加大,弓的力度加大,张弓的次数则是急剧下降的,而且准头随着张弓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差。
弩较之弓箭则好一些,蹶张弩、床弩,依靠人脚蹬的力度和增加开弓的人数,倒是能变得轻松些,但这样的操作明显耗费的时间又长了些,战场之上无法形成持续的伤害输出。
人类战争史发展几千年,抛开高、精、尖的超视距进行火力打击的、诸如导弹一类的武器外,既能满足远距离,又能持续、有效、高精度对敌进行打击的,且技术水平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武器,非枪、炮莫属。
这枪不是大唐国五年前装备的火绳枪,也不是现在列装到士兵手上的栓动步枪,这枪是以现在的重机枪为代表的自动、半自动武器。
平城战事结束后,一个持栓动步枪的士兵望着远处的战场问过姜林一句话:首领,我们能不能每人配一挺重机枪?
每人配一挺重机枪,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一个重机枪班组需要好几个人,怎么可能做到每人一挺重机枪,那样的话光是行军都是问题?但不能做到每人一挺重机枪,每人一把自动步枪总是行的吧。
再说这炮,目前列装的迫击炮此番战事算是立了大功。
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有这些迫击炮,此番战事大唐国不可能打的这么顺利。这种武器在攻击大规模集群敌人的时候,尤其是没有任何防备的敌人的时候,更甚者专门在夜间发动进攻的时候,效果是真他x的好。
只需提前测定距离分好波次,不用瞄,不用校正射击诸元,不用观察敌人的情形。只需要把握好射击的节奏,不要让炮管温度过高,不要让弹药消耗得太快,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好整以暇地打完预定好的弹药数量,就等着收摊即可。
若是非说这迫击炮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射程还是有些短,接敌距离有些近,并且迫击炮的威力……若是没有80毫米榴弹炮的存在,倒也没事。但凡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偏偏此次三门80毫米榴弹炮参与了抵御周国联军的战事,这一对比,这迫击炮可就差点意思。
不过战斗的间隙,趁着休息的时候姜林与战士们也进行了沟通。迫击炮的灵活和操作快捷是80毫米榴弹炮无法相比的,而威力和射程这方面,80毫米榴弹炮弥补了迫击炮的短板。战场之上两种炮缺一不可,互相补充才是正理。
鉴于战后战士们反馈最多的意见,以及当时护送那三门80毫米榴弹炮转场时的人员的描述,必须改进这种炮的运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