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人才难得(1 / 2)
从开始下雨到现在整整过去半个月,赶上这场大雨,严重耽搁了行程。
按照原定计划,此时应该已经在渤海湾附近了再快一点,说不定已经开始南下。
从现在这体感温度感知,起码较未下雨之前低了五六度,现在估计只有十度多一点。这还是北方冷空气还没有南下,如果真的寒潮来袭,瞬间就是零下十几二十度,甚至低于零下三十度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由不得苏宇耽搁,每一年寒潮来临,北方各种霜冻降雪等的新闻,这这么熬的过去?
你说真的要是定居下来,那肯定是熬的过去的,多备点柴火,多披几张毛皮也可以过去,可还是那句话,现在人不在少数,苏宇赌不起。何况,现在还有李存勖这个大反派在侧,不远还有文鸯,定居在这里就是找死,更别说实现远大的理想。
不过,这次的经历是真的够惊险的,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但是从结果来看,破阵军增加了刘仁轨和马岱,还有章懋这个大儒。
马岱就不多介绍,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他是马超的弟弟,最有名的事件就是诸葛亮死后,跟随杨仪一刀砍了反叛的魏延。要说多大功绩是决然说不上的,只是中人之资,但胜在马岱够服从命令,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从整个破阵军的构架来说,单独一个指挥部队是不合格的,但是作为偏军,比如骑兵支援,或者副长是足够的。
然后再说刘仁轨,这是苏宇觉得最大的收获。苏宇之前就有了解这个老将的,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海军将领。是的,不是水军,是海军。是正儿八经打败过外族海战的,这老头人生的辉煌是在老了以后,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也验证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哪怕你老了。
现在有的几个武将里面,姜才,席君买,马岱,刘仁轨,具备大规模统兵能力的应该就是刘仁轨了。席君买的定位应该是小股部队突袭,直插敌人心脏,所以苏宇一直让他带领斥候火作战。姜才适合做先锋,因为他真的很猛,但是太年轻了,虽然在扬州三年,协助李庭芝统帅三四万大军抗敌,但主帅终究不是他。所以刘仁轨对于现阶段的苏宇,是真的一个极大的补充。
别看刘仁轨不显山不露水的,也不像个武将一样,天天和章懋老头混在一起,别人也不知道他的厉害,但是章懋是知道的,只是都是初来乍到的,暂时不好开口。
再说章懋,苏宇已经下定决心,等到安定下来,就给章懋老头安排上,给他整个书院,也给手底下这些士兵们突击一下文化课。甚至后面在队伍思想建设层面,需要发挥章懋的作用,这可是一个大利器。要说重要性,章懋绝对是除了苏宇以外最重要的。
这一切苏宇都知道,这几个人,或多或少苏宇都清楚,毕竟史书正常情况下上做不得假的。
从军队构造中,破阵军是完备了的,统帅有刘仁轨,先锋有姜才,突击有席君买,副手有马岱。从兵种上,斥候有席君买,水军有刘仁轨,马军有马岱和席君买,步军每个人都可以。
当然,现在可能还有欠缺的,一个是刘仁轨更擅长水战,整体的统帅还缺人,而这个统帅,苏宇的计划里是希望有操练炮兵作战的经验,苏宇最喜欢的就是戚继光。然后是猛将,现在队伍里,像文鸯这种猛男是急缺的,席君买和姜才猛归猛,但更多的是打仗不要命,而不是个人武艺超绝,这个是天赋,没办法改变。
再其次,参谋人才没有,这个比较关键,一个合格的指挥体系,需要参谋人员,进行时时刻刻地动态跟进,结合斥候的消息,掌握敌情。如果都是靠主帅判断,那么面面俱到的将领可就太少了。
当然,古代没有参谋这种说法,叫参军,其实就是大家所认知的谋士。但是参谋是更加的专业,对情报分析有有一定的判断标准的,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成为合格的参谋人员。而谋士往往需要高出一等的智谋,倚仗的是天赋。
要问苏宇有没有理想型人选,那肯定是有的,苏宇觉得最合适的就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五谋臣之一荀攸。
古代历史上,优秀的参谋人员数不胜数。比较有名的,比如管仲,范蠡,孙膑,张良,诸葛亮,郭嘉,李绩,房乔,赵普,刘基等等。
其中名气比较大的,三国和隋唐居多,毕竟小说和话本多,从小大大,耳熟能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