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设想(1 / 5)
“小三啊,你可得搞清楚状况,现如今这普天之下对于这条运河的畏惧之心已然攀至巅峰。圣上虽有意整修一番,却也是束手无策、不敢轻易下手呀!更何况此前历经战火纷飞之乱局,此地早已沦为一片废墟凄凉之地喽。”此刻,尉迟宝琳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无可奈何的神色。
想当年那隋炀帝杨广,虽说行事鲁莽草率些,但其所行之事确乎给苍生社稷带来了莫大福祉。
尤以其两项开创性壮举——科举取士制,以及开凿运河工程最为瞩目,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自从炀帝首倡科举以来,此制便绵延不绝、代代相传,成为我华夏文明之瑰宝;历朝历代均未敢舍弃,即便是后世亦沿袭采用着科举选才之法。
而这运河之举亦至关重大,它纵贯华夏大地之南北,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水陆交通运输之便利,更为确保中原地区之安宁稳定立下汗马功劳。有此大运河横亘其间,北方局势起码能安稳半数有余!
面对眼前此情此景,程处默亦唯有叹息连连:这条备受世人指责非议的运河,短短数十载光阴逝去,竟已衰败如斯、荒废至此!
"小三,要不我们选择海路,虽然有李佑拦截,但他定然不敢正大光明地行动,我们还是有机会大量积累粮食的。"
房俊双眉紧蹙着,心中对运河荒废一事深感无奈。若是这条运河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自己便可省去不少麻烦事。正当此时,只听无舌惊讶地张开嘴,显然被什么所震惊。
原来,房俊竟然吟诵出一首评价炀帝的诗:"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敢于称赞炀帝功德之人可谓凤毛麟角。别说是房俊这样的外人,即便是与炀帝有着亲缘关系的李渊,也绝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就连李二偶尔心生感慨时,也只能默默叹息而已。
然而,房俊却毫不顾忌地将炀帝的功绩与大禹相提并论,这无疑触犯了大忌!倘若炀帝真有如此巨大的功勋,那么李唐岂不成为了叛逆之徒?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皆追求顺应民心、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一旦这首诗传播开来,李唐必定会背负起乱臣贼子的恶名,受尽世人唾骂。
“有感而发罢了,并无其他深意。”
房俊微微一笑,语气淡然地说道:“隋朝之所以灭亡,有人说是因为大运河,其实不然。”
他轻轻摇了摇头,目光落在一脸茫然的程处默等人身上,心中明白自己所说的话与这个时代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他的信念却愈发坚定。
隋炀帝推行了一系列变革举措,其中最受赞誉的当属科举制度和大运河工程。尽管后世历代王朝的官员对其颇有微词,甚至破口大骂,但实际上这些制度和工程仍然被广泛运用且得心应手。
“房驸马啊,这话日后切莫再提。此地已然荒芜,唯有江南一带尚能充分利用运河之利。”无舌不禁感叹道。
诚然,运河带来的益处不言自明,但其弊端亦不容忽视。隋朝因大运河走向衰败,最终覆灭;而唐朝则因百姓生活困苦得到帝位。
尽管南方的运河仍在照常使用,而且繁忙异常,但房俊在此地写下这样的诗句,无异于直接打了李唐的脸。
看看,南方的运河千里碧波,船只无数,李唐接手隋朝之后,北方运河竟然荒废如此了,这前后对比,实在太过明显,似乎在说,以前这里也是千里碧波,商船无数的。
“无中官,这是某对运河未来的期盼,料想有一日,我雍奴的土特产也能通过河流进入江南”房俊知道,这无舌也是好意,这大运河不是不能修葺,而是李唐朝堂不能大规模修缮。
自古以来,华夏似乎总摆脱不了一些弊病。以李唐王朝为例,由于隋炀帝过度热衷于大兴土木、大搞基建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使得李唐建立后对于大型基建项目毫无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