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太学(1 / 3)
国子监这一片是翰林院衙门所在地,学里许多老师都是翰林院这边抽调过去任教的,自然不能离太远,只隔了两条街。
光是一个太学,面积就与博阳府学相差无几,再加上国子学、四门学、律、书、算等几门学科,国子监之大可想而知。
四门学都是十三岁以下的童子,有官宦子弟,也有天资不错的庶人之子。
律、书、算为专门之学,多为只擅长一门的生员或者庶人。学成之后通过考核,可进各部门从无品级的吏员做起,最高可做到四品,也算是另一种晋身之阶。
不过庶人之子要进国子监,也要有朝中官员举荐、并确认有资质才行。
太学的建筑恢宏大气,房梁上画着的和玺彩画与璇子彩画,正殿与彩画上腾飞的金龙,无一不在诉说着整个学府在大魏的地位——大魏最高学府。
苏正良作为国子监祭酒,平日公务繁忙,今日是让苏惟琛带他们过来的。
到了门口,让门房通禀一番,不多时便有一名斋夫过来领着他们去了司业所在的地方。
路上苏惟琛低声介绍了一句,“司业姓于,正五品。”
有斋夫在前头引路,不方便说太多,五人便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并未多问什么。
不过“于”这个姓氏,倒让苏惟生想起了曾咏岱的母亲于氏,就不知于司业是否出身那个于家了。
于司业在一处大殿的偏殿里等他们,六十多岁年纪,面容清瘦,须发皆白,满脸严肃。
待五人行过礼,于司业打量了他们片刻,微微颔首,“苏惟生是哪个?”
苏惟生立刻上前拱手行了一礼,“学生是苏惟生。”
于司业皱了皱眉,定定看着苏惟生,没有说话。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收回目光,指了指殿内一侧的案几和蒲团,“都坐吧。”
五人走到那边各自落座,苏惟琛也在另一侧坐了下来。
不等冯司业吩咐,另两名斋夫便捧着文房四宝过来放在五人面前,另外每人还有一张卷子。
“太学向来实行‘三舍法’,按学子水平分为内舍、中舍和外舍。你们虽是刚入学,却已是举人之身,按理该进中舍。既想进内舍,自然要拿出点本事来,否则即便苏大人亲至,老夫也不能放行。先把那张卷子做一做吧。”于司业捋了捋胡子,沉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