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再问策(1 / 3)
苏惟生若有所悟,难道滇池王把自己弄过来,就是为了替花城百姓增产致富?这也太高看自己了吧?
不过他替熙和帝出主意的事只有少数几人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
他不动声色地看了滇池王一眼。
沉寂这些日子苏惟生也并非一无所获。
他从许多卷宗里看出来,这位王爷最擅长的是军务,于封地治理一事上既无精力、也无天分。
况且滇池地处偏僻,想要让这么个鬼地方变得富庶,其实并不容易。
不过苏惟生从不打没准备的仗,滇池虽贫瘠,却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从花城的现状和今日的谈话来看,眼前的滇池王比龙椅上那位有魄力、有威望得多。为人嘛,也并不小气。
否则经过罚俸、派御史这两件事,寻常人不给他使绊子就不错了,哪能坐在这里跟他和颜悦色地说话。
当然,滇池王是否当真有胸襟,还得慢慢看。
他只管提出自己的建议,让滇池王发现自己的价值。
如此,就算将来有个万一,他也不会被随意舍弃。
思及此处,他躬身行了一礼,“下官以为,六令可行。”
“第一,民与民、民与官、官与官当有竞争之意。若民有志向有实力,不困科举,亦可选拔入吏。有出头机会,则民心向上,有竞争,则有毛遂。
第二,工可强国,亦可破敌。前有太祖制作火枪火炮,以一己之力便能守护大魏国土,如今兴之又有何不可?
第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若田地房屋皆属于自己,必会慎重待之。
第四,国家富强,则民生兴盛。若医药得力,则民长寿。若无瘟疫疾病、无幼子夭折、无青年早丧,则大魏之民繁盛矣。
第五,世人自古重农抑商,却不知正因为有商,有花销,有比较,才会有奋斗的目标。
第六,自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若能潜移默化引导百姓的想法,政令之通达便可事半功倍。可为宗教、可立学派,但凡有利,皆可用之。”
一开始,滇池王是坐着听的,渐渐的,他身体向前倾,慢慢靠近苏惟生,听得入了迷。
即便苏惟生的话里颇有几分惊世骇俗,他也没直接打断,反而仔仔细细地听完,认真地琢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