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麦铁杖求仁得仁,宇文恺建桥失策(1 / 4)
这也是一个体现杨广狂妄自大的政策。
他将所有的决定权收归自己,他规定前线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奏闻自己,让自己决定,前线将领不得擅作主张。
杨广违背了作战之中,最基本的一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杨广深居后方,军情汇报,来回颇费时日,即使后来他亲临一线,也依然掣肘良多。
从始至终,杨广盲目坚信,认为自己亲率全国精锐,可以轻松让高句丽臣服。
这种心理上的暗示,让其自大狂妄到无以复加,他明令规定前线诸将,若高句丽投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进攻。
他却不知道,兵凶战危,一旦开战,胜负第一,哪会有如此儿戏之事。
杨广认为高句丽是另一个吐谷浑,只是一个并未开发的民族,人口寡弱,战斗意志也不可能顽强。
他不知道,高句丽是一个远比吐谷浑危险得多的,非常狡猾的竞争对手。
他们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原王朝,其文化和战略战术,都师从中原,并且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在东北亚,成长为足以抗衡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
杨广的招降政策,软弱可欺。
这直接导致前期辽东城战役的失利,也丧失了唯一的一个可能取胜的机会。
兵部尚书段文振也是知兵之人,他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想说服杨广放弃招降的打算。
战场之上,只有正面的绝对胜利和压倒性的征服,才可能让一国真正臣服,但他虽有殷勤之意,杨广却无雅纳之心。
结果非常明确,杨广的指挥和判断,导致了隋朝的溃败。
段文振知道无法改变杨广的想法,但他还要尽最后一分心力。
他在奏章的最后,提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忧,这也是隋唐二朝征伐高句丽面临的最大问题:天时。
高句丽的气候,非常利于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