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自古下策成上策,起事之路异事多(1 / 4)
李密侃侃而谈,首先献上自己的上策。
那就是直接断绝大隋的根本,可以让杨广的天下,一朝之间,土崩瓦解。
李密冷静地分析了杨广面临的危险处境,他高瞻远瞩地说道:“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
然后,李密明确指出应对的方略:“公(杨玄感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
李密是当世军事战略大家,如果杨玄感能顺利占据临渝关,此计真是釜底抽薪,将杨广拦于必死的绝境,实乃上佳之策。
但杨玄感并没有采纳这条计策,他当时处于中原腹地,并且手上兵少将弱,以区区五千乌合之众,杨玄感心中向自己示弱。
杨玄感担心越往北走,帝国的精锐军队也会越来越多,他手上的这些本钱,失败一次都嫌多。
杨玄感实在不是一个造反之才,他不知道,没有任何造反,是完全能用现在手上的力量去对抗原有的整个体系,举起反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字“势”。
势顺则事成,所谓一呼百应,应者如影。
兵将,粮食,人才,甚至都可以一朝而集。
杨玄感有此势,却不敢再造大势,他没有将自己置于必死之地,就缺乏绝对的勇气,去舍身取义。
杨玄感没有把握能赶在杨广之前,占据临渝关(山海关。
而如果堵不住这个一线天的绝地,他将陷入杨广领导的优势精锐围歼,被迫流动作战,局势并不是他可以掌控。
还有第二个要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也是杨广对杨氏一族的压制,显露出深远的影响。
那也是杨玄感一直的命门。
即使他成功将杨广堵住,逼其崩溃,杨玄感本人也没有绝对的力量,去收拾天下的残局。
很有可能陷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境地。
杨玄感想打一场长久战,他看到全国各地义旗纷举,有意将水搅浑,他好趁机捞鱼。
他更为关注据点和坚城,这或者是一种稳妥的选择,有坚实而牢固的基地之后,进可攻,退可守,可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