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心怀希望多失望,事有可成无必成(1 / 4)
李密相当郁闷。
他在李唐已失去位置,他已经没有未来,。
李密降唐之时,并非匹马归朝,他还带来了二万人马,加上他在天下群雄中的声望,他心中颇怀希望,认为凭自己的影响力,至少能在李唐王朝主宰一个实权的部门。
李渊似乎想要重用李密。
当李密入关之时,李渊搞出隆重无比的大阵仗,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使者,慰问赏赐,络绎不绝,相望于道。
李密的虚荣心膨胀。
他想起李渊曾经推举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再加上现在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这让李密有点飘了。
李密产生了一种错觉。
他信心满满地对部下说过:“我有众百万,一朝至此,命也。……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似乎应该如此,但却绝不会如此。
李渊在李唐建国之时,确实重用原隋朝官员,他极少在中央核心层面提拔清寒孤贫之士,并且,他的执政风格,延续了北周以来,君臣共治共理天下的理念。
这也是当时的政治实践,所以,李渊本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违和之处,反倒是他过于随意和随和的态度,让有些大臣,尤其是讲究等级和秩序的儒家官僚所反对。
当看到李渊毫无顾忌地和裴寂等大臣同座一张椅子,同桌吃饭,言笑晏晏,甚至在同一张床榻之上,尊卑不分,君臣无间讨论问题时,刘文静就发出过反对的声音。
他曾经诚惶诚恐地说道:“(李渊宸极位位尊,帝座严重,乃使太阳俯同万物,臣下震恐,无以措身。”
刘文静上书建议李渊和臣下保持明确的距离,以树立尊卑上下之分。
但唐朝当时新立,李渊需要以表面上的团结和尊重,去只收接纳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
所谋者大,李渊并没有听从刘文静的建议,而是继续和臣下打成一片。
李渊的理念和实践,并非是纯粹的沽名钓誉,而是历史的传承,这就是皇帝和臣下共治共享共有的观念。
李密同样来自于这个系统。
他的祖上也是北周八柱国,和李渊祖上一样是整个帝国最核心的统治阶层。
他们生长在同样的政治环境之中,也同样接受这种分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