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患难与共同富贵,鸟尽不藏启新章(1 / 5)
李世民年轻而富有朝气,这是他的优势,可以锐意进取,永不止息。
但同时,年轻也意味着经历和阅历相对浅薄,一人之力,不可能胜过一个团队,好汉也要三个帮。
李世民需要帮手。
在他即位之始,面对百废待兴,复杂多变的局面,李世民自己心中也没有底,他颇有些犹豫地问大臣们说:“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
魏征是个坚定的乐观派。
他简单而坚定地回复道:“大乱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
魏征展望新朝,必然会很快出现大治之世。
“圣哲之治,其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过,三年成功,犹谓其晚。”
封德彝是现实主义,他持悲观态度。
因为当时李渊虽然号称太上皇,却占据了太极主殿,而李世民是通过政变上台,各派势力混杂,人心各异。
甚至很多人都结下解不开的血海深仇,很难拧成一股绳,如果互相推诿扯皮,想要治世,那就难上加难。
他不无忧虑地说:“(魏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
但李世民必须迎难而上。
他天才型地唯才是用,对于臣下的过错,既往不究,以身作则,终于消弥裂缝,开创了治世。
这种君臣一体,臣下融洽的关系,就连长孙无忌也视为一大盛事奇事异事。
他曾在丹宵殿的一次近臣宴会之上,不胜感慨说:“(魏征、(王珪,昔为仇雠,不谓今日得同此宴。”
仇敌可化为朋友,彼此有隔阂的旧日臣僚,在大环境之下,每个人也都尽心尽职,克己奉公。
大唐国势,蒸蒸日上。
但君臣相处,依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合。
即使后世称为贤相的房玄龄,因为出身于山东,并非关陇集团圈子中人,在李世民手下为臣,依然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