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 章 第 119 章(1 / 4)
阿杨带着笑的脸忽然呆滞,呈现出有些懵逼的空白,还能看出隐约的茫然和不敢置信。
笑容逐渐消失。
谁?是谁?!是谁背刺了我,透露了这个字?!!
官家不知所以然,见阿杨的笑容忽然凝滞,有些疑惑,脸上还依然带着和善的笑,问:“怎么了,菊之?”
阿杨木着脸,僵硬地开口道:“无事……”
阿杨在皇帝案边坐下,两眼无光,好像人生也就这样了。
还好皇帝还记得之前探望太师时对方的请求,试探着开口:“石观音此案了结后,我准备立案公开,你之后可愿留下?”
“开封很好。”
听阿杨此言,官家脸上也带上了笑意,不止是因为阿杨的言下之意,还因为他的这句话本身。
百姓安乐,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十二岁亲政,听政的太后与他的看法有多处不合,他却困于年幼,直至亲政,一边弥补先帝在位时造成的损耗,一边推行新政,一日不敢懈怠。朝堂上争执不断,老臣不断劝阻,有时连他自己都在迷茫,他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对的吗。他有时会出宫走走,看看他治下的百姓,他又会重新坚定起来,无论他在史书上留下的是美名还是骂名,无论后世如何评价他,至少他的百姓安定喜乐,如此足矣。
“之前找了籍卷,才知道原来以前说的‘小晏殊’便是你啊,解试第四,也是不错。”
“因为习剑,故去参了试。”
那‘小晏殊’的名声,阿杨是知道的,只因为那时师父曾拿这调侃他,他也不在意,不知在外面引起多大轰动。
剑是礼器,虽然没有严格规定,但普通百姓是不可随意佩戴的,士人受礼遇,正经的读书人是有佩剑的资格,只是不能逾制。为了防止有人浑水摸鱼,这“读书人”也是有要求的,或是正经的书院书生,或过过科试。一些大门派的弟子若是习剑,有的会入试一考,但多半还是在书院挂名。阿杨当初习剑,才去参加了童子试,以十一岁稚龄拿下第一,人人都以为又是个晏殊,谁知后来再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晏殊十四岁在童子试大放异彩,被先帝看重,点入朝堂,一直深受看重,民间不少人把孩子送去参加童子试,也是由此之故。
但那解试,是世界观补全的,阿杨自己并不知晓,按着自己多年装傻的经验,面不改色点了点头,含糊嗯了两声,扯开了话题。
官家看了看阿杨的神色,见他逐渐放松,终于把一直含在嘴里的话问了出来:“菊者隐逸,如今这字倒是不合适了,不如朕为你另取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