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不存在的知识产权(1 / 3)
气温回暖的时候,苏过终于指挥着佃农们将棉花种了下去,采用的是记忆中先进行钵育苗,再移栽的方式,这样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准确的单位产量。
毕竟直接往地里撒种子,很难保证全部成活,到时候出现一片片秃地可就难看了。
玻璃工坊扩大生产后,苏过顺势直接将农庄的窗户也全给换了,再加上建造中的玻璃大棚,高俅都开始有意见了,大头的产出居然拿来自用,这哪是做生意的态度。
不过在看到玻璃窗的效果后,高俅果断在城外找了个更大的地方,进一步扩大生产。
蜂窝煤目前还只在农庄内使用,苏过定制了几套煤炉,正在测试效果。
除了留下一个广场外,庄子其他的地里则都种上了花和果树,苏过又不缺钱,对种粮食毫无兴趣,而大名鼎鼎的占城稻,早已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了,根本不需要他再去推广。
苏轼带着苏辙过来看时,便是这样一番景象。
苏过一边给二人介绍,一边笑道:“叔父曾经为范蜀公写诗,赢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一句,如今看看我这里,是不是才真正当得起窗明几净这几字。”
苏辙叹道:“琉璃价值不菲,非寻常家庭可用,又是易碎之物,一年不知要更换几次,实在奢靡。”
“叔父老观念了,”苏过解释道:“琉璃,或者玻璃,就是沙子做的,如今工坊里大量生产,价格早已降下来了。易碎确实是个问题,但也看用在什么地方,总没有人拿石头砸您的窗户吧?”
苏轼笑道:“这话有点道理,灯罩或者杯盏之类容易失手摔坏,做窗户倒还好,再价格便宜,偶尔更换便不再是负担。”
“爹爹的是。”苏过暗喜,在自己的影响下,东坡果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了。
苏辙点点头,他如今转任户部侍郎,对钱自然敏感些,道:“高家兄弟近来好大的风头,稼轩之名也是无人不知,京中也有很多人看不惯,五郎还是要谨慎些才好。”
苏过自然知道是为何,无论是刚开始的镜子油灯,还是后面的白酒香水,他们都狠狠地宰邻一波客人,后面却慢慢将价格拉下来,又让众多的模仿者们欲哭无泪,自然拉得一手仇恨,于是笑道:“叔父放心,刚开始时没有本钱,是有些过了,以后不会了。”
但原始资本的积累,可不就是靠那些冤大头。
苏轼跟着道:“五郎反正也不为赚钱,为何不再便宜些,这样大家都会念你的好。”
“爹爹得容易,”苏过指了指在建的玻璃大棚和蜂窝煤炉,笑道:“我完全不挣钱,这些东西从何而来?后面那些商户都是模仿我,自然简单,可我在试验过程中的这些开销,谁能给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