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外来的和尚不念经(1 / 3)
这次的旱灾,两浙与淮西各路都有上报灾情,同时跟朝廷要求度牒,所以朝廷并作一案处理,一共赐下空白度牒三百张,交给了出巡勘灾的转运使叶温叟,让他与地方协商分配。
叶温叟则没得商量,大手一挥,只给了杭州三十张。
苏轼自然是不能忍,直接上了一道《论叶温叟分擘度牒不公状》,叶温叟独断专行,既不与大家商量,又不根据各州大、人口数量和受灾情况,公然违背旨意,擅自分配,导致杭州人民怨声载道,认为官家偏爱润州,因为润州人口才杭州的十之一二,却分得了一百张度牒。
要这个事吧,其实也没那么大,无非就是叶温叟不了解各州县的具体情况,或者他认为杭州富庶,无需那么多度牒,总之以苏轼的官职而言是可以再商量的,但他立马就是一道文采斐然的奏疏递上去,里面还有不少“百姓咨怨,吏民惊骇”之类的话语。
另外,叶温叟和苏轼的私交还是不错的,多有诗文相赠。
苏过知道这个事,已经是在他老爹上书之后了,道:“爹爹何不先与之商量,非得直接告到朝廷去。”
但苏轼自有他的道理,道:“公事如何私下谈,我又不是让他多照顾杭州一些,要的只是公平。”
“可朝廷发文就是让转运使与各路协商的,如何能是私下?”苏过不解道:“地方事情地方处理,闹到朝上指不定又出什么新的变数呢?”
还有一点苏过没,苏轼奏疏里面的夸张言论,肯定会让当朝宰执们不满,而且他一张嘴就要求将三百张度牒中的一半给到杭州,其他各州则分另外一半,也贻人口实,后来叶温叟的侄孙,晁补之的外甥,写出“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的叶梦得,便苏轼此事处理不公,对杭州存有私心。这话当然也偏颇,毕竟苏轼也不是专知杭州的,两浙西路都是他的治下。
苏轼笑道:“协商他也不会听我的,往日里便与他政见多有不合。”
苏过无力地拍拍脑门,苦笑道:“那也应该先协商下,上奏朝廷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回复的,并不急于一时,可叶淳老眼下就在两浙,往来十分快捷,他不同意,您再上奏也耽误不了几日,反而显得爹爹行事周全。”
于是劝他也给叶温叟去信,明一下情况。
苏轼被儿子洗脑了好几年,觉得有些道理,又不违背自己做饶准则,便答应下来。
至于苏过为什么在苏轼上奏之前不知道这件事呢,因为他忙别的事情去了,度牒是本土和尚的事情,眼下杭州来了一拨外来和尚,他主动和苏轼申请,前往盯梢。
这批和尚来自高丽,高丽人大家都明白的,他们一边向契丹人称臣,一边又不停地派人来大宋朝贡。对于这些周边国来,朝贡就是生意,送点土特产过来,可以换得中原王朝不少回礼,然后再顺路带些瓷器丝绸回国,挣钱简直不要太容易。
这些都是自隋唐传来下的陋习了,相当于用经济上的牺牲换取政治上的尊重,就不展开了。大宋军事上比隋唐差了一大截,还得反过来给大辽上贡,君臣心态自然变得扭曲,这里丢下的面子要在别处找回来,所以一直鼓励他国来朝,以此找回“朝上国”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