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愿升官的苏氏兄弟(1 / 3)
不过在父子二人专心备考的同时,朝廷也没有忘记苏轼。
准确的,是太皇太后没有忘记苏轼。
年底时,朝中便一直有召苏轼回朝的流言,娘娘多次在宰执面前提出要召回苏轼,范祖禹等人也多次上书,认为苏轼这样的重臣不能一直放在地方,太大材用了。
可苏轼不愿回朝,他在东京待得憋屈,而且浙西一带的水患问题还没解决,他也不想中途离开。
苏过则是不停地对他爹进行洗脑,表示回朝去和那帮人吵吵,还不如在地方做些实事。
换做当年,苏轼肯定是要回中央的,毕竟那里才是能大展拳脚的地方,可元佑的前几年在京城他被折腾得够呛,好不容易才求得到杭州这么一处好地方,实在是不想回去。
不过宰执们并无表态,事情便一直没有下文。
到了元佑六年正月,宫里等不及,直接下诏,改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
又升官了,吏部尚书略高于其他五部尚书,已是正二品官阶,不过苏轼上书推辞,不愿受命。
也就宋朝有这种操作,想去哪做官,不想去哪做官,都可以和朝廷提,大家商量着来办。
苏过乐得父亲不答应,因为朝廷同时下令,命翰林学士兼侍讲范百禄权知贡举。
碰上个大熟人,这下就更好办了,父子俩继续研究如何行文。
到了二月初二,刘挚终于如愿当上了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登上次相之位。
苏轼不回来,朝廷便继续给苏辙升官,由御史中丞再次升到尚书右丞,身居执政之粒
这下热闹大了,宫里发出的召令,中书省官员拒绝执行,理由是苏辙这个人不行,和他哥一样,只会写文章,喜好的是张仪苏秦的纵横之术,而且刚狠好胜,如果得到重用,就是下一个王安石。
宫里不理他,换范祖禹上,总算是把调令给公布出去了,因为兄弟俩一个尚书右丞一个吏部尚书,政务上多有不便,又将苏轼从吏部尚书改为翰林学士承旨。
然而苏辙并不乐意,上书请辞,一是他哥都还没当上执政呢,他不想越过苏轼,二是朝中之人如此攻击,他不愿意坐在风口浪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