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急于立功的吕惠卿(1 / 3)
段正淳父子因为波斯使臣前来大理,居然先去拜访高泰明,并称其为高国主一事大动肝火,在朝堂之上与高泰明发生激烈争吵。
高泰明先下手为强,直接派兵包围了皇宫,但被段和誉提前跑脱,只能先软禁了段正淳。
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是在取得玲东三十七部的支持后,再与洱海的高、董两大贵族联手,这才灭了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今大理)。
所以段和誉出逃后,直接来到了段家的大本营滇东,一来寻求庇护,二来方便向接壤的大宋求救。
西南的事还在路上,太原的吕惠卿又坐不住了。
自开战以来,陇右和西北五路主动出击,各有斩获,这也就罢了,连初出茅庐的张叔夜都在河北东路两胜契丹人,获得朝廷的褒奖。
他吕惠卿身为一众新党的前辈,熙宁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却在雁门关寸功未立,只是和契丹军隔关相望。
这样下去,他何时才能还朝。
于是吕惠卿从当年杨业的成功中得到启发,又结合了最近张叔夜的例子,仔细谋划了一番。
简单来,就是派骑兵抄路穿过雁门,到契丹军背后制造混乱,然后他再命大军从雁门关杀出,两下夹击契丹人。
如果不成功,那这支骑兵就和张叔夜一样,找地方蛰伏下来,使契丹军不敢全力闯关。
要这个计划一无是处,那是有点冤枉吕惠卿了,但成功的条件太苛刻了,一来杨业那样的猛将难求,二来契丹军如今并没有攻城的意愿,正老老实实地安营扎寨,三来雁门关外可是契丹饶地盘,这支骑兵出去了根本没地方藏身。
所以这个计划,从一开始便是看着考虑周全,实则全靠运气。
吕惠卿身为河东路的最高指挥,驳斥磷下饶反对意见,他最后的妥协,是同意骑兵在外若寻不到机会,不用强行进攻,可以原路返回。
部署完行动计划后,八千骑兵便在河东路从事何灌的带领下,从西陉寨走路出了雁门。
朝廷知道吕惠卿的军事安排,已经是几日后了。
苏过愤怒地将文书扔在地上,对着章惇道:“当初我提议换下吕惠卿,你们都为他作保,眼下如何,你们一起给他陪葬吗?”
章惇面上有些难堪,回道:“结果尚未可知,何必得这么难听。”
曾布也从旁劝道:“领兵之人何灌,武举登第,韩太保称其为奇士,当不会莽撞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