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以黄河为终点的苏轼(1 / 3)
在得到两府执政的支持后,赵煦下旨申饬了那些没有眼力劲的上书大臣们。
三省同时澄清,朝廷并不是取消恩荫,只是增加赐地一项选择,让大臣们二选其一。
这话自然有点假了,但有了这套辞,反对的声音顿时少了些。
不得不承认,章惇在政务这方面确实比苏过老练,他太知道这帮大臣的德行了,所以留零余地,没有搞一刀牵
苏轼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巡视黄河各段,得出的结论是黄河北流已成定局,只可引导,不可强行恢复东流。
他拿出了本朝乃至前朝的黄河水文数据,力证自己的结论。
但反对者还是不少,像前任都水使者吴安持就是黄河东流的倡导者。
他是神宗朝的宰相吴充之子,娶的是王安石的长女。
苏轼与吴安持在朝上为此事争论了一通,苏轼在治河方面有理有据,吴安持则还是从军事和经济角度来驳斥苏轼的观点。
但这一回,站出来一锤定音的是任伯雨。
苏轼举荐他回朝任职后,任伯雨在言官体系中如鱼得水,输出之高尤胜当年的苏辙,所以如今已经坐上左正言的位置了。
任伯雨出列奏道:“黄河为国家之患,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但耗下之民力来治理的,却只有本朝,出现想让黄河顺从于饶这种谬论,更是近来才有的事。”
这话讽刺味有点重,吴安持喝道:“不然何谓治河,难道就任由黄河泛滥吗?”
任伯雨继续怼道:“强行令黄河东流,本朝并非没有尝试过,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还是无法阻止黄河北流。重提此事,以邀厚赏者,朝廷当严惩。”
吴安持怒气上头,回道:“只许你言官奏事,便不许其他大臣言事吗?”
见两人杠起来,赵煦不耐烦地喝止道:“今日只黄河治理之事,完了就退下。”
两人齐声称是。
不过任伯雨接着道:“治河无非三法,因势利导是为疏,去其淤泥是为浚,修筑河堤是为塞,黄河之患虽然严重,但也当在这三法之中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