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故人凋零(1 / 3)
范纯仁是在这一年的正月初二去世的,享年七十五岁。
紧接着在五月,苏颂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他们都比苏轼年长,朝中的宰执或者曾任宰执的人里面,剩下的年纪也都不了。
以六十五岁的苏轼为参考,章楶年长十岁,李清臣年长五岁,章惇年长两岁,曾布年长一岁,许将同岁,韩忠彦一岁,苏辙年轻两岁,陆佃年轻五岁,蔡卞年轻十一岁。
其他的都已相继故去。
最的蔡卞都已经五十四岁了,但是他还没有他哥的政治头脑,是做不了首相的。
若用后世的眼光来看,五六十的年纪坐到这个位置,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可在大宋这个时候,这些人都已进入暮年,大宋朝廷开始青黄不接了。
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近几十年一直处于新党旧党的折腾中,对于大部分官员来,站队比政绩重要,所以冒出来的新鲜血液不多。
一个朝令夕改的朝廷,自然只能出蔡京或者杨畏那种两面三刀的人才。
其他就算有能臣,也会在一次次变革中被打翻在地,毕竟做得越好,就越会在下一次朝局颠覆中被清算。
苏轼致仕后,没有住在城中,而是去了郊外的田庄。
因为苏过的蝴蝶效应,秦观没有一次次的被贬,所以也没有因为中暑在岭南之地英年早逝,五十二岁的他也紧随苏轼向朝廷申请了致仕,很快得到批准。
仕途早已让他厌倦,他宁愿和苏迨一起打理报纸的事。
这个时代越来越丰富多彩,比如当年科举失利、心灰意冷的李廌,如今跟着商队走过西域和海外的数十个国家,每次回京,都能引起一场轰动。
大宋并不排外,之所以没有大唐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势,主要是因为周围一圈全是敌人。
如今海路畅通,陇右和河西相继收复,西南的大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大宋在一点点向外释放自己的影响力,这些相互往来也在一点点改变大宋。
世界很大,不是只有北面的辽和西北的夏。
二十六岁的赵煦锐气不减,但又添了几分老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