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3 章(1 / 5)
朱翊钧赶紧凑到两人跟前:“这是什么东西,我能看看吗?”
那船工见他身着华服,身边簇拥着一众随从,定是身份不凡,不敢怠慢:“在南阳的时候,一个弗朗机人送给我们的。”
“他说,这是他们在大海另一边发现的食物,带回欧罗巴,现在人人都吃这个。他们叫吧嗒嗒,我们叫土豆。”
说到这里,船工还有些不好意思:“我溜了几个,带回来给媳妇尝尝。”
他媳妇拿用两根手指拿起一个:“长成这样,能好吃吗?”
朱翊钧和冯保对望一眼,他记得,小时候,冯保就说过,那些来大明的佛郎机人吃土豆,郑和下西洋,也提到过这种农作物。
欧洲人都在吃,说明这东西好种植,产量大,能吃饱。冯保曾经也提过这一点,所以朱翊钧格外留意。
他对那船工说道:“我也也想尝尝,要不你把这些土豆卖给我。”
于是,按照当地粮食两倍的价格,朱翊钧把船工手里的土豆都买了下来。
船工拿着银子,乐得合不拢嘴,有钱人家的小公子,就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朱翊钧还觉得不够:“这样,你们船上还有谁有这东西,都拿过来卖给我。”
他拉着冯保在海边收了两天土豆,一共也没有几斤,朱翊钧只得另想办法。
他把海澄县知县,市舶司的提举和副提举都宣来觐见。
朱翊钧经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尽管朝廷对于民间出海的审批条件非常苛刻,但大家对海外贸易的热情更加高涨,每天都有船只进出,市舶司的管理也非常混乱,对公文、货物的审查也并不仔细。
最主要的是,他担心的事情已经有了苗头——流入大明的白银正在日益增长。
朱翊钧打算从市舶司单独分出一个新的衙门,专门负责海外贸易和税务。
但这不是他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他要市舶司拟一道公文,尽快下发。
进出的海商,凡是从海外运回土豆,或者可培育、能食用的农作物,可以适当减免税银。
这样就比他自己在海边摆摊效率高多了。
晚上,朱翊钧和张简修两个人,对着收来的那堆土豆发愁:“这个要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