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春在枝头已十分(3 / 4)
都嘱咐过后,陶录对朱阳拱拱手,“朱王,千言万语,我就不用再说了,相信您也知道我要说什么。陶某就此别过!”
朱阳说:“道长留步!我还有些话想和道长说。大家先回吧,我和道长聊一会儿。”
众人有些狐疑,但还是一一朝陶录施礼,退出了屋子。
朱阳等到屋中只剩他和陶录二人,请陶录在他对面坐下。接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递给陶录。
陶录看到朱阳神情不一般,好奇的拿过那封信一看,只见信皮上四个飘逸的字:朱阳亲启。陶录又细看了一下,抬起头吃惊地说:“这是皇上写给您的信?”
朱阳沉稳地点点头,道长请打开看一看。
陶录本想推脱,但看到朱阳坚毅的眼神,知道事情不一般,于是取出信看了起来。
“朱阳吾弟,数十日之前的相见,令朕欣喜万分。朕知你有才干,但没想到你能做得这样好。你一点一滴的成长,朕都记在心里。当日在凤鸣堡,朕问你是否愿意留在这苦寒之地守朕的江山社稷,没想到你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朕当时没说什么,但你不知道朕心中多么的高兴。但是此事你可能没细想过。你出身富贵,可能还没考虑到以后边疆的艰苦而危险的岁月。朕希望你再考虑考虑,过些日子再答复朕也不迟。
朕知道,你现在耿耿于怀的便是陶录一事。你自小便善良忠厚,不知这世间的险恶。但是作为朕,却不能不提防。陶录在边境已经成势,军民都将其奉为神灵。即便陶录不生事,但若有别有用心之人借用陶录之名兴风作浪,百姓军士纷纷附和,必将生出一场大乱。朕不知道你想过这些没有?你可能觉得朕心狠。没有办法,朕是一国之君,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朕守的是祖宗的社稷,守的是江山的子民。
朕也知道,陶录现在一定还活着。朕知道你的秉性,否则也不会让你动手。想必你这几日苦苦思索,茶饭难进,已经想出了瞒过朕的对策。朕不怪你。朕希望你知道朕这是为了瞒过天下人的耳目,不得已而为之,希望你明白朕的苦心。
朕登基不久,也许是年轻,还未见惯尔虞我诈之事,大概几年之后的朕会变得更加心狠,更加无情,朕一定会除掉有一点点对朕的江山社稷不利的人。然而现在的朕,还保留着一点和你一样的善心,还有一点点自负。希望你和陶录还有所有知情之人能守住你们的秘密。记住,世上再无陶录。莫要前功尽弃,枉费朕的苦心。
陶录,智可封神,和你一样,也是极善之人。朕若不是皇上,一定会与其结为好友。然而朕是皇上。朕没有朋友,朕也不能有朋友。代朕向陶录道长说声谢谢。
另,请转告陶录,他之前找寻过的师父现在在五台山的一个禅院中。”
看完皇上的亲笔信,陶录久久回不过神来。皇上的信看起来情真意切,却隐含无上的威严,还有阵阵的杀气。陶录没想到的是所有的一切原来都在皇上的掌握之中。整个事情回头看来,自己就如同一枚棋子一般。放过自己,其实也是皇上有意为之。若是皇上决意除掉自己,相信自己逃无可逃,避无可避。除此之外,皇上信中最后那句话,表面上告诉陶录师父的信息,实则暗含无上的震慑。他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阵的发凉。
他将皇上的书信交还给朱阳,一时无语。朱阳说:“还好皇上无意除掉道长。皇上真的太可怕了。”
陶录说:“皇上自有皇上的格局,而我的格局还是太小了。有这样的皇上,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好了,朱王,我该走了,以后你多加保重。”
陶录还想说些什么,终究没有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