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庆余年(3 / 4)
年轻美貌的小妾都又纳了七房,孩子都又生几个。
武大郎成刺史了,武二郎更了得当宰相了。
以前大家都住差不多的窑洞,区别也就是老武家住的高些,可现在老武家那五孔旧窑洞还在,后来给怀玉修的三孔窑洞也在,可人家武家现在不住窑洞了。
硬是在北岸平原上起了那么大一坞堡庄园,占地小百亩啊,那高大的围楼,充满了安全感,高高的土墙,也让武家跟以前的这些村民们多了道隔阂。
不过大家对武家还是很尊敬的,不仅是尊敬他们的官爵,也是他们发达后还没忘记大家。
龙村堡的社学,如今办的不错,村里适龄孩子都可以去开蒙读书,甚至女童愿意读的也可以去读几年,一应开销,都是武家捐钱粮在社学里支用,甚至武家还特意捐了二十亩地,租子专用于社学,连族学里的五个老师,都全是武家从长安请来的。
龙桥堡的社学,学生三百多个,不仅有龙桥堡的,周边不少村子孩子也来这读书,一举超过了李家庄的李家族学。
甚至这两年,村民们但凡有个急需的时候,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生病抓药,缺钱急用都可以来武家借,数量少甚至都不用利息。
借的多点,利息也比较低。
武家还带头在龙桥堡建立了龙桥堡自己的义仓,武家每年带头捐献钱粮入仓,组织了义仓理事会,负责监督,武家派管事负责管理经营。
用大家捐献的义仓钱粮,拿出部份,拿来借支给堡中有需要的村民,利息极低,所收取的利息,则是用来增长义仓本钱,以及用来救助村中有需要的孤寡残疾,
村里有人读书好,拿义仓本钱奖励,有人点选上府兵了,奖励。
龙桥堡的这个义仓粮,虽说现在本钱还不多,主要还是武家捐的大头,但起到的作用还是很积极的,村民们风气极好。
正是因为这些,大家对发达后的武家还是很尊敬和感激。
就如这水碾房,权贵们家的水碾房,一般都不可避免的要跟当地的百姓争水争渠,引发诸多矛盾,甚至百姓们虽然会到水碾房碾米磨面等,但往往又对碾房不信任,觉得他们多侵吞了他们的粮食,
水碾房虽利很大,但却名声不好。
可武家的这水碾房就没这些问题,大家十分信任,甚至往往都不需要亲自来,武家水碾房会定期到村里帮忙用车把粮拉到碾房,碾好后再直接送回各家,不用看着,大家信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对武家来说,做这些善事,其实往往是要贴钱的,但不管是武怀玉,还是抠门的老武,又或是武柳氏,都很赞同。
这是一种认同感,一种心里上的成就飞升。
相比起衣锦还乡,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家乡民们的那种心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