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巡视(上)(1 / 4)
六月中旬,在临淄王宫内,姬康正在听着阁相禀报,齐地夏粮的收成情况
齐地夏收亩产很低,用新的度量衡来计算,平均亩产也就一百七十多斤,不到二百斤,相当于燕国如今亩产的三分之一。
《管子·轻重乙》河:“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齐地经过淤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一锺,即亩产十石,也就是二百斤左右。
但是别忘了,这是齐地最好良田的亩产数。
不过这些也在燕国朝堂众臣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随着新式农具和新式肥料的推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燕国辽地的亩产都在五百斤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六百斤。虽然是一年一熟,但是架不住亩产量高呀!
这还是十多年来,齐地从临近的燕地引进了“石磨”,从而把粒食转化为了面食,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麦子的积极性,从而也加大了麦子种植亩数结果。
麦子这种粮食产物,因为产量大,而且恒产稳定。这十余年下来,已成为燕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了,在众多的粮食品种中,居于主导地位。
不过在齐地,夏收之后,还能再种一茬黍,也就是民众口中的糜子。
如果在秋收之前,按燕国农部所推广的种植方法,采用新式农具与新式肥料种植的话,齐地全年粮食的亩产量,达到或超过燕国的亩产量,还是能做到的。
听完阁相鲁仲连的禀奏之后,姬康心中还是很高兴的。
只要再过数月,齐地秋收亩产量提高,燕国在齐地的统治性,就会被齐地民众更为认可和接受。这是姬康从辽地到蓟都,经过无数实践得来的真理。
“鲁相,让农部继续加大对齐地新式农具与新式肥料的投入,对于我燕国新式的种植方式,农部也要在齐地四郡加以推广。”
鲁仲连脸上也堆满了笑容,忙对姬康回道:
“请我王放心,臣会督促农部的。这齐地毕竟是臣的故土,臣必会万分上心的。”
姬康看了看六十多岁的阁相鲁仲连,感慨道:
“鲁相,你也不可过于操劳。”
鲁仲连看着年轻君王关切的眼神,心中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