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罗琳·不朽的哈姆雷特(1 / 2)
前不久,读了两本j·k·罗琳的传记,好奇她是如何写出哈利波特的故事的,毕竟这是一个背景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迅速席卷了全球,并且仍在不断衍生出新故事的元故事。
这两本书的来源主要是罗琳的采访和演讲,读后有了意外收获,分享给大家。
一、梦想的力量
乔安妮·凯斯琳·罗琳成长于苏格兰一个温暖的家庭,父亲是飞机工厂的经理,母亲是实验室技术人员,但他们都喜欢读书。罗琳的早期记忆是“满屋的书,而且父母不断地给我读”。有一次罗琳得了麻疹,但她说“我真的不记得这个,我只记得书。”“我的最生动的童年记忆是我的父亲坐着给我读《柳林风声》”。
五、六岁的时候,罗琳开始自己编故事讲给妹妹听,妹妹为这些故事着迷,一遍一遍地要求她讲给自己。得到鼓励的罗琳开始将自己的故事写在纸上,那时的她已经在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决心要成为一名作家。
罗琳在学生时代继续着自己的阅读和创作,她的亲友都有着她手不释卷的记忆,她也把创作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同学听。继续受到更多鼓励的罗琳认定找到了一件自己擅长并为之着迷的事。
然而,罗琳一直遭受着现实与梦想的矛盾。她明明拥有着明确的梦想,却缺乏行动的勇气。她有着装满短故事的箱子和档案夹,却不知道到底该怎样将它们出版。最后的结局都是罗琳在他人评判自己作品的习惯性恐惧面前退缩。
出于罗琳对语言的热爱,父母建议她大学攻读法语和文学,将来可以从事文秘工作,对于女儿的作家梦,父母的意见是,“那很好,亲爱的。但是你老了怎么办呢?”
迷茫的罗琳听从父母的建议进入埃克塞特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这种在最爱的事情上缺乏信心的状态,困扰着她的每一天,并伴随着之后6年枯燥乏味的职场生涯。
她清楚的知道文秘工作不是她真正的热爱,在职场上她是一个糟糕的员工,因为她没有条理,工作也不投入,一有空闲她就写她的故事,午休的社交时间也躲到咖啡厅里继续创作。这样的她不停的被辞退,在现实中边工作边继续她的作家梦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罗琳也许迷茫,也许胆怯,但她从未放弃过梦想,而是在内心开辟出一间“安全屋”,呵护着这颗梦想的种子渐渐长大。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故事通常是关于我们去做那些做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英勇、大胆的事情。”继续写作也成为她黯淡世界中唯一的安慰,支撑着她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二、逆境的力量
在罗琳工作遇挫的同时,又遭遇母亲因病离世。悲痛中的罗琳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又一次失去工作。这一次,她不想再重回办公室工作的老路,因为这样的工作既无趣又让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写作。
这一次,梦想又一次点亮了她的生活,哈利波特的故事雏形就在这时出现在她的头脑中。
当时罗琳为了看望男友经常坐火车往返于伦敦和曼彻斯特之间。在那命中注定的一天,罗琳乘坐火车返回伦敦国王十字车站(这是罗琳父母初次相遇的地方,也是哈利波特故事中的重要场景。中途火车因为机械故障突然停了,无事可做的罗琳只好瞪着窗外原野上一头头的奶牛。忽然间一个戴眼镜黑头发的男孩儿出现在她的头脑中,男孩有着绿色的眼睛,额头上有一道奇怪的闪电状的伤疤。几个小时后,当火车最后到达伦敦时,罗琳头脑中已经有了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梗概。从此以后,罗琳孜孜不倦的描述着哈利和他的魔法世界的故事细节。在那里,她找到自己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