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使者(2 / 2)
他倒不是没想过曾经的恩人会带给他另一份机遇,可是,凭什么呢?狄仁杰当初前往西域时就因交通不便与阎立本断了本就不多的联系,只留了一份香火情。归来后,狄仁杰怕被视作幸进之徒,不敢贸然打扰。
狄仁杰自然不知道自己曾给阎立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还把他的事告诉了子侄。
下了山,狄仁杰与同僚作别,快马加鞭奔向邸店。
倒也不虞同行者认为他谄媚。要知道如今科举制才正式确立没多少年,也就太宗时才开放了考生对于科举的报名权。科举的雏形也不是大名鼎鼎的网庙十哲之一的隋炀帝发明的,而是起源于南北朝,由隋文帝正式确立,但此时科举本质上其实是对察举制的补充——最典型地,隋炀帝时扩大了科举的规模,但只有获得地方大员或朝中高官举荐的人才能参加,而平民根本没有考试的资格。
到了本朝,虽然科举一年一次,但碍于不同分科的录取人数,还有许多人乃至于在职官员一门心思地扑在最难也最有前途的进士科上,单凭科举制满足不了本朝对官员的需求。或者说,新生的科举制被故意这么设计,以保证传统的“恩荫”和“举荐”依旧能发挥作用。
在长安,每日宰相们的府邸前都会有一帮文人墨客寄望于投文以获得宰相青睐。官场上,举荐之恩可谓重于泰山。
是以,对待有举荐之恩的恩公,在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社会风气下,若是轻慢反而会惹人鄙夷。
“足下可是狄法曹?”使者正在喝茶,见狄仁杰带着狄春入内,忙起身叉手示意。
狄仁杰回之以礼,答道:“仁杰外出,让贵客久等。”
使者松了一口气,不等狄仁杰问起就自我介绍道:“某名阎泰,字玄道,忝为少府丞,某今日所持拜帖源自某之叔父。”
狄仁杰登时就把心揪了起来,他明白能让一位当朝宰相的侄子亲来并州,定不是小事。心中这般想着,他面上却不动声色,说道:“仁杰昔日受阎公举荐,阎公恩德我至今仍铭记在心。阎君且安坐,某本该尽地主之谊,却不曾想竟使得这般劳累,是我的过错!”
狄仁杰一进门就观察到了阎泰衣帽上的灰尘和眉眼间的疲惫。
“是某来的太过突然,怨不得狄公。”阎泰调整坐姿,正色道,“某今日来,乃是有事相询。”
“阎君但问无妨,我必知无不言。”见阎泰闭口不言,狄仁杰立刻明白,给了狄春一个眼色,后者机灵地带着仆人离去。
“不知何事竟使得阎君来此甚急?”狄仁杰问道,
“实不相瞒,某家叔父正为圣人所派持节大使代巡剑南,某今日只是借了叔父的名头一用,唐突之处还请勿怪。”
狄仁杰自是表示无碍,继续保持着竖耳恭听的姿态。
“某实则受了东宫所托,出发前,太子殿下曾让某为狄公带一句话——‘狄公是否愿为东宫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