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凤阳行(1 / 3)
作为通情达理的郑和,在马穆鲁克人郑重的道歉以后,表示误会已经解除了。
热情的马穆鲁克人更是支付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郑和船队在帮助马穆鲁克人解决了一些人口问题以后,也启程返航。
至于说路过印度、南洋之时留下了大量的马穆鲁克劳工,那也只是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已。
郑和则是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航行,大明的属国数量又增加了七八个。
至于说热情好客的马穆鲁克、印度人民主动进献给大明的礼物,自然被献给了皇帝陛下。
视线回到应天
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的时候,小朱正式离开应天城,前往凤阳观摩祖宗肇业之基。
现在的凤阳不但是中都,更是新设的安徽布政使司治所,不过由于此次是观摩肇业,所以蹇义也并未离开凤阳相迎。
小朱在李景隆的护卫下一路走向凤阳。
沿途路过一些村落的时候,小朱询问了当地村民的生计以及基础教育情况。
由于靠近京师,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不错的,至少比小朱去年在北平了解到的民生要好很多。
得益于摊丁入亩的推广,没有了太大压力的百姓们,这两年开始大力造娃,这个结果完全就在小朱的预料之内。
在这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不再征收丁税以后,百姓肯定会选择拼命生。
小朱更是会乐见其成,不说小朱谋划的收狗大业,就是现在大明的疆域,人口再翻番都是必要的。
摊丁入亩的推出和人口激增存在必然联系,章宗诗皇帝只是稳定发挥了自己不要脸的品质,把他爹的功劳抢了过去而已。
人口增长反而和所谓的红薯传入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直到民国时代,红薯的亩产干重也就3斤左右,根本没有后世网络上传的那么神奇,这也是小朱从没有急着去美洲找红薯、土豆的原因。
小朱眼中美洲价值最大的有且仅有橡胶树而已,虽说现在也有早期的蒸汽机,但是作为现代人的小朱表示,没有橡胶科技,这方面他确实叮不出东西了。
小朱觉得有找土豆、红薯的功夫,还不如好好发展农业,杂交技术在小朱的影响下已经开始重点研究。
得益于这几年农书的大面积推广,大明的粮食亩产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
特别是北方的军屯,更为先进的集体农场模式,加上大量高丽、倭国人的辛勤耕耘,粮食的亩产量节节攀升。
小朱也早就想好了在凤阳要把精力更多的花到农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