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常备军(2 / 2)
老朱想了想开口道:“天德,保儿你们几个都说说,太孙上次提出的常备军制度怎么样?”
徐达抢先开口道:“陛下,臣觉得这个制度不错,基于唐宋的募兵制又有所改革,特别是包括的预备役制度,俺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平时不需要国家有太大的负担,但是到了大战的时候召集预备役军队,可以快速的形成基本的战斗力。”
冯胜此时也说道:“俺也觉得这个常备军、预备役制度比较好,俺这些年坐镇东北,东北屯兵一万的开销就已经很大了,这还是这些年因为运输,农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前的成本更高。包括大宁的驻军成本,主要也是粮食的转运调度。因此边境的兵力一直是个头疼的事情,兵力过多供给困难;兵力过少,那么就可能滋生边患。”
李文忠也是说道:“退伍下来的兵卒维护地方治安,缉拿盗匪,在地方生根,这个也不错。总体来看,俺觉得太孙的常备军制度非常好,可以尝试在一些地方用常备军、预备役代替军户看看。而且现在美洲、印度、高棉、南洲等地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口,也可以有限的对军户进行引导,这些土地将来也都是大明的领土,汉人的数量也需要保证。与当地土著通婚,汉化他们也是一条不错的路。”
李景隆虽然这段时间也在帮助太孙完善常备军制度,但是此时的他显然只是个学生,他更明白虽然自己的父亲和魏国公都是在家荣养,但是遇到了真正的大事,还是这两个人出面谋划。所以李景隆很识相的并未开口。
老朱在听完徐达、李文忠、冯胜的回答后也说道:“军户先改改看,从直隶和北直隶开始,冯胜在北京也盯紧点。”
冯胜自然领命,能够领到这么个差事,冯胜这次日夜兼程肯定是值得了。
老朱接着问小朱:“说完了军队,那么你对于另外的权力有什么想法?”
“皇祖父,孙臣把文官和武官看做是官僚体系,文武虽说是分离的,但是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不仅仅需要贵族子弟,也需要读书人、商人、手工业者和一些新兴行业者,这些人通过考试进入大明的官僚体系,使得大明在制定国策的时候不仅仅只照顾某一阶级的利益,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整体利益。当然对于官僚体系还要做出一些细节上的规定,比如一个家庭文武的限制,避免一些家族利用这种体制的漏洞逐渐掌握军政大权。”
此时一旁的徐达心中一阵发寒,好像太孙说的是自己家啊,前几年小儿子还做了左通政,今年又去上任新洲总督了,徐达的内心也快速盘算了起来。
小朱也瞟到了徐达的表情,觉得此时倒是个好时机,开口说道:“不过若是这些人家把家业分开,文武分离,并且少有联系倒也不是不可以,具体的规定还是需要细细商议,后续包括内阁也该讨论此事。”
徐达瞬间明白了太孙的谋划,心里也盘算了起来。
老朱想了想,又看了看脸色阴晴不定的徐达,瞬间明白了孙儿的意有所指,这是直接拿自己老丈人开刀要让他先带头拆家了。对于小朱的“孝顺”,老朱肯定是满意的,也说道:“天德是自己人,可以例外,这些年天德功劳也确实大,当然保儿和冯胜也是。这样,俺私下里给你们个承诺,天德家的徐增寿以后可以封侯,后续也有伯爵传家。保儿家的增枝,还有以后冯诚要是有了次子也都一样。”
闻言三人只能跪下谢恩,既然皇帝把话说到了这一步,他们三个就要带头拆家了。
小朱见到这件事情被老朱轻描淡写的就搞定了,继续开口解释起了司法权:“孙臣认为目前朝廷的法度,受众面还是太窄,目前的立法最多就是和一些官员们商议后确认,但是官员们真的能够代表大明百姓吗?或者说官员们能切实感受到百姓的痛点?官员本身就是特权阶级的一员,很多事情他们因为自己拥有的权利所得到的体会,和普通人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大的出入。所以立法孙臣认为应该设立议会,进行立法的讨论,议会之人不仅要来自于各行各业,也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域问题,让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个发声渠道。可以设立全国和省两级议会,省级的法令需要服从于全国法律,全国的法律要基于大明律,不得和大明律冲突。孙臣将此定义为立法权。”
小朱肯定不会搞西方那套三权分立,这等于是自己在革命自己,但是肯定做一个参考,并且结合其他制度,弄出一个大明版的权利制衡,但是其中的皇权肯定是至高无上的。
小朱感觉现在他就是个缝合怪,把法鸡的一元制、普鲁士的绝对君主制、西方的三权分立给杂糅出一个大杂烩,有老朱把关,有绝对的皇权压制,小朱自认为还是有比较大的试错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