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公孙贺特烦恼。(1 / 2)
率领该队兵马的汉军大将,乃是公孙贺,时任左将军。
几年前的漠北之战,公孙贺也有参与,不过与那一战刷爆了存在感的霍去病不同,公孙贺在那一战中寂寂无闻,回国之后,在评价其功绩时只得了两个字:无功。
虽然如此,公孙贺在朝中的地位却没人敢小觑,他所担任的左将军,在汉武帝帐下也是仅次于大司马、车骑将军,是大汉数得着的实权人物。
(注:汉武帝时期,武将地位和汉朝其他阶段略有不同。排第一梯队为大司马,第二梯队为车骑将军,第三梯队为左、右、前、后四将军。其中,卫青是以大将军的身份兼任大司马,而霍去病是以骠骑将军的身份兼任大司马,二人同级。后来随着大司马一职被取消,骠骑将军的地位才在大将军之下。
因为公孙贺出身好,早年在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是刘彻的太子舍人,这是个什么官呢?打个比方,《康熙王朝》相信大家都看过,他之于刘彻,就好比魏东亭之于少年康熙。
两个字总结:发小。
一句话总结: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
所以,汉武帝继位之后,也是想尽了办法把公孙贺往上拔,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下来,公孙贺虽说资质有限,大功寥寥,小功劳倒是积累不少,因此非但兵权在握,更和霍去病一样,早早就跻身列侯之位。
当然,和同为将领,霍去病排第一梯队,公孙贺只能排第三梯队一样;同为列侯,二人也是有区别的,霍去病是最高级别的县侯,享有食邑一万六千多户,皇帝甚至破例为他专门设了个超大县——冠军县(普通县食邑破万的很少,公孙贺则仅是个乡侯,食邑只有一千多户,不到霍去病的十分之一。
人贵乎自知之明,公孙贺相比一直不能封侯的李广,他最大的优点不在于他的能力有多出色,而在于他非常有自知之明。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他对这两大“帝国双璧”都表现得非常服气。
相比生前动辄把“要不是劳资迷路了”“要不是劳资箭不够用了”“要不是劳资只有一万人,特么对面来了十万人”……天天挂在嘴上的李广。公孙贺说的最多的则是:“唉,可惜啊,霍大司马的用兵思路太神出鬼没了,卑职愚钝,完全跟不上他的节奏,否则此生若能当一次他的副将,封邑定还能再多一倍。”
公孙贺这番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与他只有一字之差的另一位朝中大将公孙敖,就有幸和霍去病合作过一次(河西之战。结果霍去病把河西走廊都打通了,把对方两位匈奴首领都抓回来了,公孙敖还带着他的数千偏师到处寻找霍去病的踪影呢。
所以后来霍去病军中,渐渐形成了一个特例,他的副将只收年轻人,超过三十岁的坚决不要;甚至就算用投降的匈奴人做副将,也绝不要公孙贺、公孙敖这样的。
——劳资开f1的,换轮胎的时间都要掐着秒表算,谁有空等你们这些点个火都要个把小时的老爷车。
公孙贺此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护送载誉归来的霍大司马安全回京,并协助他筹备下一次远征漠北大计。
但得了这个光荣的公孙贺知道,随着卫青近年来逐渐隐退,霍去病又满血复活,他的名将之路也已走到了尽头。
“帝国双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将是霍大司马一个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