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花之争(三十四)(1 / 2)
除了八卦以外,中国人还有一种高深莫测的图表,即洛书,中国的数学体系就建立在洛书的基础上。
洛书呈现出九宫格,数字五座落在九宫中央,其他八宫格分列在四周,八宫数与八卦对应,据说这是伏羲根据神龟背上的图案绘出的。至于洛书则是出没于洛水的龙马交给大禹的。
我们注意到数字“五”在各分类学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五行,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数字还可以表示音符,比如宫商角徵羽,最早的古琴只有五根弦,后来周文王添了一根,武王又添了一根,就变成了七弦琴了。
两个琴和在一起应该是十根弦,庄子却说是25根,是他算错了吗?如果是乘法的话25根倒是对了,但是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用乘法呢?
“九九歌”至少在战国就已经存在了,小孩都当成歌诀来记,这让尼克想起了读书时学算数生涯,那对他来说不是一段快乐的记忆。
“九”和“五”都代表至尊,其中“五”被看作“太极”,是万物的本源,因此“九五至尊”也代表皇帝。
“五”在易经里代表需卦,它的序卦表述为物稚不可不养,需是饮食之道。
可以理解为一个幼童,他要长大需要吃东西,如果一个幼童不给他吃东西,他是长不大的。
当一个幼童还小的时候,他是矇昧的,需要教导,于是需的前一卦就是蒙卦。
要教育小孩需要老师,不过在那之前会有争讼,到底请什么老师、学什么好?又或者说是因为解决吃饭问题造成了诉讼,生长期万物都需要更多的营养,于是发生了争夺,而要造成争辩必定要很多人,所以师卦的前面是讼卦。
讼卦在卦象上与需卦有很多相似之处,所谓的六爻,尼克的理解是先天六十四卦,每个卦象的六根杠,有的是“——”这代表阳,有的是“——”这代表阴。
在明正德九年,也就是“争贡之役”发生的第二年,王阳明抵达南京称为鸿胪寺卿,这个职位要负责招待外宾,有点类似外交官,同时他还要负责各种宴席、祭祀活动。礼部是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因为孔子尊崇礼仪,别人送了礼物,回礼是一种礼节。
让中国人理解并接受朝贡体系和朝贡贸易是困难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道而来的是客人和朋友,客人和朋友怎么会讲利益关系呢?
司马迁在《史记》开篇里写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种视钱财如粪土的雅士阶层固然值得钦佩,但不论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是苏东坡家里都是有一定财富的,读书依旧是少部分人才有的权力。
佛教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儒教的学习机会,并且并没有像欧洲一样被教会垄断,这是因为信徒们慷慨的捐赠造成的。
佛门确实非常有钱,他们可以修很华丽的寺庙和用珍贵的颜料画壁画,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兵荒马乱时,为了保护自己,日本寺庙会雇佣僧兵,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也间接加剧了社会和政治动荡。
汉传佛教在经过本土化后也变得不同了,南少林的武僧并不会为了保护寺院号召附近的信徒一起抵抗清军,任凭他们的寺庙被毁,如果是希腊人看到罗马人毁了他们的神庙会是什么心情?
佛教在个人修行的终极目标是断轮回,入涅槃,“念念无住”的时候就自然摆脱了业力的牵绊,也就是超出因果了,只要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就能不再堕入轮回,又或者是道家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高僧慧能是禅宗的,除了教义上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外,禅宗还有个特点是静坐,那肯定是起源于印度的冥想,因为他们盘腿的姿势和造型都是一样的。
道家也有静坐,这样一种对静坐的主张根源在庄子的身上。王阳明站在儒教的立场,也提出了“用心若镜”的境界,类似神秀提出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英语里有个词语叫火鸡牧场(turkeyfarm,意思是安置闲人的地方,不仅王阳明很闲,其他在南京做官的官员也很闲,他们有闲就研究王阳明的学说,听他讲课,接着他们就不自觉得将王阳明说的和禅宗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很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