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理想与梦想之间(1 / 8)
《今夕何夕-一个贪官的救赎》
正值周末的下午,上山的又来好几个,无疑都是身份特殊有特权的人,山下无人敢栏也拦不住的主儿,国人的习惯是先看车,豪华气派的恭敬着点,在看车牌子,认得是党政机关的赶紧让路。不用看人,人也看不见。这些人上山一见面就是一阵子热闹,有认识有不认识的,互相一盘道,圈套圈都是一窝的。坐下来还是蓝图书的主题,都要听老尚的想法。老尚因最近各方面对‘蓝图书’的热情,心态也开始随之转变,加之经过这一眼时间的沉淀自己对‘蓝图书’又有了些新观点。
老尚没跟大家谈‘蓝图书’的具体内容,主要谈思想解放,他说别看是老调重弹,今天意义就更重大,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改革创新,没有思想解放作为前提,都是不可能的。旧观念,旧语汇,重新定义是思想解放的关键。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说话真实,办事真实,做人真实,很难。在所有人话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就是‘真’字。没有一个真实的态度,骗人骗己,一切都是胡扯,都不会有好结果!很多观念、观点过去都有,都不新鲜。前人都不傻,都想到了。那为什么后人要么没做到、没做足,没做到位;要么变形了,变味儿了,庸俗化了呢?,为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很多观念和语汇是被曲解了,被修正了,被加上了颜色。实事求是都做不到,因为同一个概念有诸多理解,全是对牛弹琴,鸡对鸭说,乱哄哄的结果就是听权威的,权威说什么是什么。思想怎么解放?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所有主义都是这样,价值观,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民,等等几乎所有耳熟能详的概念都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这种情景的结果就是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观念和语汇,社会最好的方式是重新组合。蓝图是中的小区块自治就是这个道理。
他说自从五四以来,可以回溯一下:“废科举,兴学校,女人不裹小脚,男人不留长发,砸烂孔家店,要科学,要民主。这样改天换地的思想解放,和我们现在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社会现实比起来,真让我们愧对先人。但是现在最扭曲的是,理论上都是虚高的巨人,远比祖先高大。行动上都是矮子,在祖先面前都是小人。我不懂理论,只能从事实上说话,从现实的角度去看。胡适先生过去说的少谈点主义多做些实事,100年后我和他一样的感受。少弄些寻章摘句拉大旗作虎皮的东西,而是要敢于面对问题,承认问题,多做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像当年五四砸烂孔家店一样,现在最重要的是倡导实事求是,砸烂‘假大空’。
他说‘蓝图书’在现有体质和观念已经基本固化的地区落地麻烦太多。困难太大。体制机制改革就是最现实的事。首先是机构精简,结构化精简。都想用做大蛋糕来化解。都以为蛋糕做大了相对政府机构的占比就精简了。却不想想,当做大蛋糕越来越难越来越慢的时候,吃蛋糕的越来越多,如果还是继续拼命要把蛋糕做大,做蛋糕的老百姓就是勒紧裤腰带累吐血也难实现,只好偷工减料掺水作假。互相欺骗的结果不言而喻。现在的问题,仍然一门心思放在做大蛋糕上,加大投入,不惜代价,政府机构像球一样越滚越大。越精简越多。皇军不见少,伪军、雇佣军更多了!这得做多大的蛋糕?得创造多少财富?才能供养这么庞大的政府呀!”
胡大胆:“现在大部分地区财政捉襟见肘,政府债台高筑。”
大家都说这是全国性的。已经进入怪圈。难解难分。
胡大胆:“昨晚上我跟老尚聊到半夜,老尚把他蓝图书里简政中的一个想法跟我细说了一些。比如解决财政的问题,要先认清我们跟一二线大城市没法比。制造业,金融业,产业集群想都别想。但搞个自给自足良性循环的小气候应该不难。首先是把所有的党政机关的楼堂馆所,房产地产都卖了。大礼堂改成大办公室,开放式办公,所有人员全部集中,所有干部、所有科室只合同一间办公室。联合办公,互相监督,互相交流,行政透明公开。彻底改变那些那些容易藏污纳垢,养尊处优,营私舞弊的环境。政府的工作效率会大幅提高,财政支出会大幅缩减。关键是廉洁奉公、勤政亲民在这样开放的大环境下自然而然就落实了。政风民风都会改变。再彻底取消三公消费,凡是行政开支的人员精简一半,国企非生产人员精简一半,财政也就不捉襟见肘了,坚持三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压力缓解了,整个社会都会面目一新。这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要承受刮骨疗毒的疼痛。——在座的谁有这等魄力?”
大家摇头叹息。
老尚:“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吏治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朝廷选官,用官,养官,每朝每代都用心良苦。那时候交通通讯,各方面都十分落后,传个信儿,都得派一个人亲自跑一趟,跋山涉水都不见得有条件骑马。我们建国初期也一样,办啥事还不都是走路跑腿大声嚷嚷。早先没有电话,没有汽车,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写个告示,转
个文书,都要用毛笔,一笔一画儿去写,一张纸一个信封地处理。就是这样的条件,官民比例是现在的1/10。也就是那时候约100多个人口,养一个官。我们如今现代化了,电话、电视、计算机、互联网、飞机、火车、汽车,任什么都高效率,像康拜因收麦子,一台机器抵得上一百多人 。以一当百的高效率呀。可是很奇怪,官民比反而暴增多少倍,现在是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口养一个官。行政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别说跟发达国家比,就是跟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比,咱们也是无颜面对百姓的呀!这肯定是有问题。可是机构臃肿,冗员庞大,也是历史性的大包袱,积重难返。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百思不得其解。最近受网络咨信的影响,可以说半年的时间胜读十年书!网上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忧民忧国的知识精英都在发表议论。社会大众的真知灼见比比皆是。感受到我们过去的知识,不仅仅书本知识,都太旧了,过期了,即使不作废也是大打折扣的,这是科学。要不重启系统,升级软件,就会经常死机。永远在过去的小圈子里折腾,跳不出三界外,当老百姓还行,再大的毛病和错误伤害不了谁,当官的话,必然贻害四方,那就苦了百姓了!”
胡大胆对大家说:“老尚也是真有绝的。我看蓝皮书时,有一观点因为里面说得比较笼统,我还真没太看懂。看到后面他用现实假设做的模型才有所感悟。今天难得咱们这么多相关人士凑到一块,我特想听听诸位高论。简单说是在小区块自治系统里办个□□大学或微信大学。先假定微信大学。互联网的社会大学性质,两年制。政商服务专业。全开放教育。教学研一体。就是说,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都分配到政府各单位,各部门边实习边上学,实习就等于上班、上学,每周只在学校上大课一天,这一天老师学生集中一起交流、讨论、研究、总结这一周社会实践的发现和认知。之后再回到社会,把同学和老师的智慧和意见带回社会去碰撞。一方是学习与实践,对与不对,是非曲直,同学之间交流,师生之间探讨;另一方是工作中有关政策法规,领导的做法,同事的经验,自己的见解;来来回回交错,这样的立足当下的大学,学以致用的大学。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是政府的半个见习职员又是微信大学的网络大学生和学校的社会研究生。”
党校Z同学扒手叫好,说:“这想法是真好!——只是也很棘手,不容易落实。现在政府官员已经严重过剩了,刚才不是还说机构臃肿,冗员庞大吗?再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即便是义工、是见习生,也不好安排。”
老尚说:“很多人都提出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打破铁饭碗。公务员全员合同聘任制。没有签约上岗的,都去做司法的陪审团和社会保民官.巡视员。法院的案子一律经过陪审团裁定.法律之外的事,比如政策的,道德的。公共事务的。就靠保民官裁定,一人不能裁定的,可以十官百官直至全民公投.巡视员是专门走向社会,走向基层群众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会上的大大小小问题太多了,老百姓早已经到了虱子多了不养的麻木程度。这可是社会的白血病,很危险!众多的巡视员下到民间,进门到户,主动和人民对话,了解人民疾苦,任何人有困难,都可以找巡视员,找保民官。他们像律师一样做的是有偿服务,政府按照全社会人均收入给与生活基本保障,财政没有负担.从某种角度说,这些人社会地位比受聘的公务员只高不低,干得好的会很快得到公众的尊重和爱戴。肯定也会有连这都干不了的,就只好回家失业。工厂没活干,工人下岗;干部没活干,干部下岗,同样的道理,也合情理。这就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大概用不了一年,政通人和。而两年后,这些微信大学的毕业生,就可以在政府部门发挥新鲜血液的作用。”
另一老尚D同学拿着小录音笔,极其认真的听着。
雅兰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看到老尚音容笑貌又一如当年,理性地探讨辩论,睿智地侃侃而谈,发自内心说些自己想说的话——。雅兰禁不住眼睛湿润模糊,用手指轻轻抹掉眼角的泪,振作了一下,接过店里服务员手中的水壶,走过去给大家往杯子里添茶水,也插了一句话:“学以致用,西学中用,日本明治维新先从教育抓起,解决了人才问题,也提高了国民素质。可称得上是历史经验。站在国家的角度抓教育,肯定要在军事,科技,基础研究等等大格局的高精尖上下功夫。但是地方的教育则不同,培养对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用的人才,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才是根本。我们边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没点儿因地制宜的办法,思想不解放,体制不创新,老百姓累死了也改变不了‘老少边穷’的命。”
同学S说:“你不是说不许我把你的老尚带走吗?我回去马上建个微信大学。请他到微信大学当校长去,行不行?”
雅兰:“那是他的自由。我管不着。”
老尚D同学:“来的路上你还说不许把你的老尚拉走呢!”
大家笑。
老尚D同学:“一言为定,我回去马上给上面打报告。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