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门子投效(2 / 3)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又道:“实不相瞒,在下曾是姑苏阊门外葫芦庙内的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得清凉景况,遂趁年轻蓄了发,充了门子。如今姓姜名汤,因一窥公子大才,特来投奔公子!”
“哦?本是沙弥?”贾圭似笑非笑,“投奔我也可以。只要你再削了头发,转回僧人(二十岁以下才是沙弥,本公子就成全你!”
姜汤愣道:“这、这是何故?”
“很简单,因为,我是少林寺下院智通寺的俗家弟子呀!你若不削发,怎能常伴左右?”
智通寺的俗家弟子?这个身份倒让他始料未及,但想起贾雨村那不屑的眼神,咬了咬牙,随即重重点头。
“姜汤,姜尚,这名字有趣。”贾圭问,“你出家前就姓姜么?”
姜汤摇头道:“不是,我本姓姚,因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本名姚三。我祖籍徐州,那年淮河泛滥,家乡遭了水灾,全家往南边逃难。走至姑苏地界,一家六口死得只剩下父子两人了,饥肠辘辘,身无分文,无户籍,不认字儿,我父亲便将我送至阊门外的葫芦庙,自个儿做运河上的纤夫去了,后来听说也死了。”
如此惨事,就这么被他波澜不惊地讲了出来,毫无悲戚之意。
韩钘、章梁连连感叹。
贾圭肃然起敬,这位在原文中臭名昭著的投机者,竟有这样的往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姓姚……这样吧,你以后,就叫做‘姚光效’吧!本公子收回刚才的话,你不必再削发了!”
“姚光效,姚广孝么……”
姜汤,哦不,姚光效躬身道:“谢公子赐名!”
贾圭苦笑,他现在,给人取名都取出瘾了……
武科县试放榜之日,贾圭榜上有名,名列第九。
武科举的录取名额仅有文科举的一半,但本朝素有“文武互考”的祖制,即文秀才可直接参加武乡试,文举人可直接参加武会试,反过来同样可以。江南之地文科举竞争尤为激烈,好多士子试图先考武科童试、乡试,规避文科童试、乡试,再考文科会试,但武科举之难不在文科举之下,开朝以来,互考成功的人并非没有,只是屈指可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前任辽东经略席庭辟。
因此,武科县试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水花,吃瓜群众在谈论文科县试之余,偶尔提及武科,将之做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
结保的五人,杨昉在第一场默写就被淘汰;任廓止步于骑射;张桓、李塱两人过了。
两宋以来,理学大行其道,中华极其浪漫的上巳节逐渐衰微,季春的节日,只剩下盛大的清明节了。当然,东南沿海会庆祝天妃(妈祖诞辰,也算是一个著名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