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结交(1 / 3)
方以覃一帮人嗒焉自丧地走了,周围士子纷纷围了上来,连道恭喜;或请教,或招揽,或结交,贾圭职业性地应付着,到后来竟有些力不从心。
“在下姑苏慕容頫,某某县生员,见之不忘,思之如狂!”
“洒家燕云萧枫,某某科举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贫僧大理天龙寺苦容,某某府僧纲司都纲,阿弥陀佛!”
“小生西厢张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贾圭已经心神俱疲,听着众人报着千奇百怪的名讳,霎时头皮发麻。
一个面目俊朗的年轻士子似乎颇有威望,登阶感慨道:“细细钻研起来,今夜之对,每一对都堪称今古绝对,两位才思之敏、才智之高、才气之厚,已不逊色于一甲进士。在下敬佩之至。今夜之后,贾兄必将名扬天下!”
贾圭打量他的穿着,谦虚回道:“相公过奖了!对对子只是小道,贾某的八股文之艺一塌糊涂……”
那人苦笑:“相公之称愧不敢当。实不相瞒,在下十五岁之时就过了县试、府试,却接连折戟于院试,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嗟乎!”
贾圭只得勉励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我共勉。”
那人道:“贾兄所言甚是,唉,唯有共勉罢了。对了,自我介绍一下,在下松江程子隆,平日里吟诗作对,舞文弄墨,也算有些歪才,自以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今夜巧遇贾兄大展奇才,方知晓何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受教了!”
贾圭心神恍惚地道了声“不敢”。
程子隆道:“贾兄,以你的才思,参加文科举绰绰有余。你若弃武从文,未必不能高中两榜进士。其实,程某是江南名社‘嗣社’的一员,在社中小有名气,程某很想邀你入社,可惜……不纳武人。”
贾圭秒懂,程子隆表达的意思,武人的地位不如文人。
因笑道:“程兄之言,肺腑之言,弟铭刻于心。不怕程兄笑话,弟有‘文武互考’的想法,只是目前武举的功名还没有考下来,未付诸行动。”
在另一个时空,大约同一个时期,结社成为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团如星星之火般呈现燎原之势,数量、规模均达到了历朝历代的最高峰,组织形式和类型日益多样,社团成员自觉而有组织地展开文学性、政治性的活动,称得上“百家争鸣”,同时也是明季党争之烈的重要原因。
这种现象,到康熙年间戛然而止。
但是,结社的成员都是文人,但凡武人入社,势必遭到成员的排斥与其他社团的敌视,某种程度上,是集权社会皇权发展到顶峰后“以文制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