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1 / 2)
第三百七十章
这就是唐寅的作风,他不会轻易的相信别人,哪怕再有把握,也得亲眼看到结果。
七郡的郡军数量可不少,泰安郡五万,上清郡、高阳郡以及岭东郡、岭南郡各有三万,富川和平溪二郡也有两万,加在一起足有二十万之众,这二十万的郡军入都之后,唐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打乱,分散开来,全部划分到天渊军的各军。
他这样做有两点好处,其一,使郡军势力分散,难以凝聚,对自己将不会再构成威胁,其二,郡军多为新兵,战力低下,分散到各军团,以老兵带新兵的方式可以使这二十万新兵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战斗力,同时老兵的思想和观念也能灌输到新兵的脑子里,使其对自己建立起足够高的忠诚度。
天渊军一直在盐城招兵买马,兵力本就已经扩充到六十万,再加上这二十万郡军的并入,其兵力已足足有八十万之多。除了平原军的十万精锐没有变化外,三水军、赤峰军、直属军都已达到二十万,就连后投靠唐寅的天鹰军都达到十万之众。
另外,随着七郡郡首的伏首称臣,唐寅也终于抓住机会,向潼门增派去援军。他命沈智宸为主将,并从天渊军的各兵团中抽调出二十万之众的将士,派往潼门,替换回以梁启和上官元让为首的三水军将士。
沈智宸本是兵团长出身,也是个文将,曾与唐寅共守金华城,阻击宁军,在那场战役中唐寅对沈智宸印象深刻,感觉此人头脑机敏,为人果断,遇事冷静,即使是在危急时刻也能快速地做出判断,是个难得的守将,派他去镇守潼门,唐寅非常放心。
潼门是天险,易守难攻,在这种情况下,唐寅仍派出二十万的大军镇守,也可见他对潼门这处要点的重视程度。
梁启和上官元让的回都受到盐城百姓们的夹道欢迎。这两人偷袭潼门大获成功,在百姓的心目中都已是风国的大英雄,尤其是上官元让,被人传的神乎其神,简直就是风国的战神,人们都想亲眼目睹上官元让的风采,街头上的百姓们聚集的人山人海,简直比梁兴、舞虞、子阳浩淳三人回都时还要热闹。
当两人骑着高头大马入城的时候,整个盐城欢呼声雷动,漫天飘舞着鲜红的花瓣,其热闹的场面称得上是空前绝后。
唐寅也有看到此时的情景,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只是他这时的微笑和梁兴等人入都时的微笑孑然不同。那时他只是假笑,而现在则是发自内心的笑,在他看来,梁启和上官元让所受到的欢迎是二人应得的。
从天渊郡绕路到莫非斯联邦,再借路偷袭潼门,路途何止千里,仅仅是行军过程中就折损过万的将士,可见其艰苦程度。梁启和上官元让以区区八万疲惫不堪的三水军能一举攻下潼门,并抵挡住宁军无数次的反扑,这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唐寅是打心眼里佩服和欣赏这二人。
等梁启和上官元让见到唐寅时,两人身躯同是一震,不约而同地翻身下马,急步走到唐寅的马前,双双单膝跪地,插手施礼,哽咽着说道:“末将粱启(上官元让),参见大人!”说话之间,二人的眼泪都掉了下来。
以几万的三水军镇守潼门,实在太不容易了,宁军的反扑一波接着一波,数月来从未间断过,当初入城的八万三水军将士,跟随梁启和上官元让回来的只剩下三万人,而且是人人都有伤在身,有好几次连梁启都认为己方已经守不住了,潼门很快被会被宁军攻破,不过到最后他还是和下面的将士们咬牙坚持着,拼死挺了过来,确保潼门不失。此时见到唐寅,数月来的艰辛与凶险齐齐涌上心头,再想到还有那么多的将士们埋骨潼门,永远回不了家乡,梁启和上官元让不约而同的都落下眼泪。
他俩哭了,唐寅眼圈一红,也险些落泪,只数月不见,梁启和上官元让都瘦了一大圈,他二人的盔甲明显都是新换的,只是盔甲是按照他们原来的身材订做的,现在穿在身上,显得大了许多,好象不是二人的似的。
唐寅连忙翻身下马,伸双手将二人同时托起,他此时也是十分激动,连声音都带着颤抖,低声说道:“两位兄弟,辛苦了!”
身为统帅、主将,能当众与部下以兄弟相称,这在那个阶级观念极强的年代可不是常人都能做得到的。唐寅的这声兄弟,以让梁启和上官元让的眼泪流的更多了,现在他们觉得自己数月来的种种艰辛都是值得的,不为别的,只为唐寅。
“末将未辱使命……”
不等梁启把话说完,唐寅已拉起他和上官元让的手,说道:“现在不要说这些,我们先回家!”说着话,他拉着二人就向自己的府宅走去。
在唐寅看来这时候再谈什么功劳什么奖赏,就显得太虚情假意了。
唐寅这违反常例的举动令周围的百姓们欢呼声不断,百姓们的心目中,能与麾下将士亲如手足的统帅才是好统帅,人们也愿意看到风国的军队上下能团结一致,唐寅现在的表现正好满足了人们渴望的心理。
随着粱启的回归,天渊军下属五个兵团的统帅都已齐聚盐城,接下来,唐寅开始着手准备挥师南下,继续征讨钟天一众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