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上朝(2 / 3)
吃过了晚饭,徐敏这才回去,眼看着夜已深,想到过一会儿就要进宫了,于是张雷便招呼镖师们纷纷去休息。
到了晚上四更时分,张雷的房门就被敲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很开眼睛,窗户外面还是一片漆黑,门外有一盏摇曳的烛火。他问道:“谁啊?”
门外的人回答说道:“张大人,现在已经四更天了,该进宫了。”
张雷一听,突然一拍额头,暗礁糟糕,然后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慌乱地将自己的衣服穿好,套上那一身从来就没有穿过的把总的官服,这才打开门说道:“下面吩咐做好饭了没有?叫兄弟们都起来了吧。”
那人回答说:“大家都洗漱好下去了,饭菜已经做好,这才来叫张大人的。”
原来自己居然是最后一个起床的,张雷顿时有些羞愧,说道:“那行,你先下去,我洗漱一把,大家吃了饭就出发。”
因为要伺候张雷他们这一行人,所以客栈的小二和掌柜的都已经起来了,大厅里面灯火通明,恐怕在这街道上面也十分醒目。
张雷他们吃过了早饭,大家又来将大木箱子抬下去,放上早已经准备好的大马车,张雷坐在轿子里面,就这样朝皇宫而去。
街道上面奇黑无比,和半夜无异,两人在前面点着灯笼引路,马车上面也悬挂着灯笼,远远的就能够看见。张雷这还是第一次体验上早朝,心中十分惊奇,时不时地掀开帘子往外面看。
有一些勤劳的人们已经起来工作了,能够看到经常有些门户亮起了灯,慢慢的越来越多,只是街道上面却还是没有行人。
就这样转过了几条街道,来到了皇宫外面最宽广的朱雀大街,张雷这才发现,从那些巷口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和自己一样的提着灯笼的队伍,看起来就好像是排着队的沙丁鱼,张雷总算是明白了过来,什么样的情景才算得上是“鱼贯而入”。
那些官员都是住在京城里面的正五品以上的大官,只有他们才需要天天早上上早朝,所以必须要住在距离皇宫很近的地方。不过就算是这样,也要半夜三更就起来准备了。
张雷来得算是比较早的,他们来到城门的时候,城门那里还是黑洞洞的一片,看到有灯笼朝这边靠近,那些睡得迷迷糊糊的守城官兵们慵懒地靠在城墙上面,只是稍微哼哼了几句,检查了下张雷的身份,然后就朝里面叫了一声,将他们放过去了。
穿过了九道城门,每一道城门都是如此程序,等到真正进入了宫门,天色都已经晾起来了。张雷心中顿悟,难怪要规定三四更就开始起床准备早朝,要是等天亮,恐怕还没进到大殿里面去就已经中午了。
进了门之后就不能乘坐轿子了,张雷只好下来步行,后面的装载着蒸汽机的马车因为张雷报出了徐光启的名字所以才让进去的,否则那么重的东西抬着穿过一个广场,一座宫殿,十个镖师估计会累死去。
现在时间还早,虽然天色已经蒙蒙亮了,却还不是上早朝的时候,崇祯作为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没有之一——到现在也还没有上朝。所以张雷和众多大臣一样,在皇极殿前面的小广场上面等着。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今天也不例外,上朝的地点在太和门,因为是进入皇极殿的正门,所以名称叫做皇极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汉白玉基座,梁枋等彩绘。门前铜鼎四只,列铜狮一对。左右各设一门,东为弘政门,西为宣治门。
那些大臣们都是天天上早朝的,也都各自熟悉,现在还没有上早朝,各自聚拢在一起聊天,或者是待会儿有什么事情要奏报的话现在可以先相互通融。张雷作为一个陌生的面孔第一次出现在这样的地方,大家看到他以及他身边抬着大箱子的那十个人的时候只不过是诧异地多看了两眼,并未对他过多关注,连过来搭讪问话的兴趣都没有。
张雷也不认识他们,更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在这里可不比在家,可以胡乱吹嘘,要是说错了话,传到了崇祯的耳朵里面,按照他的性格,张雷可能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脑袋搬家了。所以,他还是带着自己的人在一个角落里面安静地待着。
过了一会儿,一顶轿子从远处的城门抬了进来。之所以它一出现张雷就发觉了,是因为它是从开始到现在第一顶能够进入城门的轿子。四人抬着的轿子一路平稳地到了大家的面前才停了下来,一个丫鬟撩开了帘子,扶着徐光启从上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