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收买(中)(2 / 3)
他自起兵以来,在军事和地方管理上,始终依赖军户和荫户的两级体系。这种制度会造成一大批的基层军事贵族,仿佛汉时的良家子,唐时的府兵;再把标准放的松散些,其实和女真人的勐安谋克、蒙古人的那些千户百户的体制也有共通之处。
如果郭宁脑海中的那些记忆碎片无误,大宋和大元之后继之而起的大一统王朝,有曰明,有曰清,它们营建起家武力的套路依然如此。
这种基层军事贵族单以自身的经济条件,即可保障必须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进而也能在相当时间里保障军队战斗力的下限。
军人直接掌控相当规模的土地产出,又排除了官僚体系的盘剥和压制。有恒产所以有恒心,保障了军人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也就等于保障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当年郭宁在河北聚数百溃卒,就据此向部下们做出承诺,并制定了占据山东,逐步分配田亩,设立军户的计划,所以耶律楚材才会与郭宁一见倾心,认为郭宁胸中丘壑仿佛天授,从此跟随。
这种制度,确实是历代以来混一天下的不二法门,也是只有非凡人物才能认识并贯彻的屠龙之术。
在大金国腐朽不堪而蒙古军刚迈出草原、尚未臻至极高水准的情况下,这样的军队再配上足够勇勐的骨干,已经足以横行天下。
郭宁盘算过,既然蒙古军已然向西,正好便是己方大肆扩张的窗口期。就用手头这十几万军队,一口气横推了大金的半壁江山,然后饮马长江,拿下宋国。最后再回身去继续对付北面的蒙古,顶多捎上一个西面的夏国。
这是很可能做到的。越是经验丰富的武人,越能理解十几万训练有素的军队代表什么,同时代的金军或者宋军,在他们面前顶多只能算有组织的武装农民,郭宁率领部下们屡次以少胜多,其实并不特别艰难。
按照史书的记载,当年大宋的太祖皇帝以殿前都点检的身份统领后周兵马,以敌北方的大辽。此君在黄袍加身以后,也是这么个先南后北的做法。
郭宁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平定天下之后转而向北,也足能精力健旺。不至于像南朝那样换个无能皇帝上台,只会在高粱河飙车。
四年前,他从河北塘泺的污水寒冰中醒来的时候,就决心要扼住蒙元崛起的势头,重建汉家秩序。时至今日,他对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越来越强,某种程度上讲,他已经实现一半了。
接下去只要按部就班,战胜必须战胜的敌人,就能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新王朝,一个集中的、稳定的、内敛的王朝。
这便是耶律楚材或者胥鼎等人希望看到的,他们所能想象的盛世无非如此。这个新生的王朝依靠无数学而优则仕的书生、无数占据土地和资源的勋贵,去统治着无数胼手砥足的农夫,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延续,然后腐朽衰亡。
再然后,便是新的王朝建立。
千百年来,强有力的王朝这样崛起,千百后,一个个王朝依然这样崛起,成功和失败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他们崛起,又衰微;它们的军队以强盛起步,然后腐化,被摧毁;他们此起彼伏的过程仿佛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数千年来,这片土地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都是全世界的翘楚。但他们经历太多次重复了,事实上浪费了许多时间。
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郭宁不觉得自己有眼光去看明白。
但是,既然已经做到这程度了,再多做一点,去试试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