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陕北高原寒雪中的异乡之思(1 / 2)
八月初一,苏轼的二伯苏涣卒于利州(今四川广元市路提点刑狱任上,年六十二。
苏轼写下了《祭伯父提刑文》,回想起去年在京师的挥别相送,如同昨日。
苏辙作的《伯父墓表》中介绍,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务托付给苏公打理。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
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
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后来,苏涣被朝廷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
九月初九,苏轼没有参加凤翔府的府会,独自到普门寺僧阁闲逛。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不过,苏轼的这次闲逛,却做了诗。俗话说,“诗言志”,他把自己的心思都定格在自己的诗中了,更是把自己初涉仕途的不快情绪都化成了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了。
九月二十,凤翔当地已降小雪。太守让苏轼兼任府学教授,职责就是“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
雪天闲来无事,衙廨里有寒冷无比,令年轻气盛、活力四射的苏轼只觉得府衙的屋庐冷僻幽深,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不免在这种场合回忆起昔日在出蜀的江船上,父子三人写的诗把诗箧都放满了,又想到在郑州西门与弟弟分别时,两人都已泪湿衣襟。还有少年时,在家从事父亲学习《易经》于东窗下,车马敲门都不应的温馨。
而如今,腹中藏着万卷书,却在这里不被重用,还处处要被各种俗务劳烦,真是令人泪奔啊!
这年冬初,与李彭年一同送崔岐归二曲时口占一诗。
二曲即长安附近的韦曲、杜曲,曲,就是曲折貌。韦曲、杜曲与王曲一样皆近山。曲,应为周围之山或水流曲折迂回的样子。
唐有韦曲镇,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因诸韦聚居得名。以东五里即今长安城区东少陵原东南端,有杜曲,为诸杜世居之地。合称韦杜。当今的韦曲镇是西安的后花园,长安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全西安最集中的教育资源。如今已在逐渐承接小寨商圈部分客流,成为西安南郊又一大综合性商圈。
李痒,字彭年。京兆万年(唐时长安城朱雀大街以东为万年县人,官至水部员外郎。这个人极有才但多病,并因此仕途受挫,所以心中常有慷慨之感。
据后来苏轼回忆,想当年苏轼就是把这一首口占的诗作寄给李彭年,李彭年读到诗中“为问南溪李夫子,壮心应未逐流年”后竟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