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零章 黄州的“鱼美”与“笋香”(2 / 4)
任伋,此人从小善学,颇能通其大义,读书不治章句(不求甚解之意。任伋与其兄任孜,相继举进士中第,知名于当时,眉州人皆敬之,号之“二任”。苏轼的老父亲苏洵在世时,尤其与二人相厚善,因此二人的关系也算是世交了。
特别有缘的是,当苏轼还在凤翔任上,任伋将去赴黄州通判任,当时的苏轼还作诗为其送行。
任伋因为做过息县县令,因其爱民如子,百姓皆敬爱之,遂在此地买田卜居。
宋时,淮河自南阳平氏县东北处,过桐柏山,东过江夏平春县之北,又向东径流至息县之南五里。
“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所以说,过了息县,苏轼一行就要渡淮了。
关于渡淮诗,除了苏轼,目前还有南宋文天祥的一个版本。只不过,文天祥的过淮,体现的是忠君爱国对的无私感情。
这次赴黄州,苏轼只带了长子苏迈前来,把家眷暂时都留在了南都的子由家里。
到了光、黄二州之间的加禄镇南二十五里的大许店时,见旅店壁上有死于熙宁十年、享年一百三十岁的清戒和尚的诗。苏轼听人说此僧异事甚多,就在其诗后令题了一首以识之。
在光山县,苏轼顺便游览了此地的净居寺。
进入湖北的麻城县境内,在翻越关山春风岭时,苏轼作七绝《梅花》诗两首。
当见到治平年间的县令张毅在道旁曾种植松树上万株,希望长大后能为行人遮风挡雨,但如今已被砍伐的只剩不及十之三四的事情时,苏轼作了一首诗,用来劝诫后人。
有感于这件事,苏轼联想到自己幼年时曾在家乡的东岗上种满了松树,自己还希望自己能“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呢。
在麻城县故县镇,苏轼曾遇到一位奇人,此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不知其名,人称“张憨子”。
此人阳狂垢污,寒暑不能侵,经常一个人在市井中独来独往,夜间则不知所踪。无冬历夏均着一件单衣,三十年没有换洗过,但一旦走进他,则不觉有一丝的垢秽之气。好多人想见他,还不能如愿。
苏轼试着差人去请他,他却欣然而来。到了之后,站立在原地不说话。问他话,也不应声,让他坐下也充耳不闻。只是上下左右把苏轼的传舍俯仰打量了许久,然后默然而去。
苏轼极为惊骇,甚至觉得他不像凡人。于是,就把他的事迹作首诗寄给了子由来听,子由也觉得奇怪,觉得这个“张憨子”是“道人闭口意全深”。
走到麻城岐亭北二十五里的山上,迎面有一位白马青盖的人迎面而来,走近一看,原来是故人之子陈慥(字季常。
苏轼在凤翔府任签署判官时,陈慥之父陈公弼任知州。因年轻气盛之时的苏轼与陈公弼素来不和,等到苏轼被贬黄州之时,陈慥就住在岐亭,按常人的思路,陈慥应该与苏轼不会太和谐,结果出人意料,在此后的日子里,二人却是相处甚欢。
如今,在异地他乡遇到骑着白马的老朋友,令苏轼极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