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重操旧业(2 / 3)
从简单最熟悉的事情做起,罗凡先利用手里的黄金在西湖边买了一处庄子,曾经走过一次的路线。这次自然是驾轻就熟。
若说在古代做什么最赚钱,琉璃绝对能够算上一项。
在古代,琉璃的冶炼技术都掌握在贵族手里,百姓认为之比玉器更珍贵!
并且到了明代,琉璃制作的方法已经快要失传,就连皇帝赐给状元的琉璃都是很不通透的被称为药玉的低级品种,可见琉璃在明代有多稀有。
琉璃属于玻璃,很多人一提到玻璃就会想起玻璃窗,而提起琉璃。则会感到是与玻璃差不多的一种艺术品。
两者看起来确实没多少区别,在早期的古代,两样材质也没有分得太开,但并非所有的玻璃都叫琉璃。
玻璃在古代的叫法有不少,譬如说璧流离、颇黎、毗琉璃等等,该词对应于拉丁语vitrum,是音译加上了意译的结果。
在唐代撰写的《梁四公记》一书中说: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颇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问其价,值钱百万贯。可知当时玻璃价格之昂贵。
但据《隋书》卷六十八记载:把玻璃视为奇珍异宝的情况一直到唐代,由于国人(6世纪)何稠学问渊博,工于技艺,他鉴于中国玻璃难得,就改传统的制瓷方法制玻璃,制得的玻璃质量也良好,从此中国就可以自制玻璃了。
而在明初郑和从航海归来,带来一个“西洋”烧玻璃的工人之后,玻璃就彻底沦为平凡了。
因为当时的国人不太懂得利用玻璃(镜子、放大镜、眼镜都没传到中国),若仅作为艺术品的话,它的反光太强,亦不符合国人中庸之道的审美观,因此玻璃的价值渐渐无法体现,最终被瓷器所取代。
也就是说在明朝,罗凡想像当初在大唐世界中烧玻璃大赚一笔是不可能了,当然,即便他现在再去大唐世界烧玻璃也赚不了什么钱了,玻璃这玩意工序太简单,太容易仿制了,再怎么保密,透露出去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去大唐,估计全世界都知道玻璃怎么烧了。
因此,罗凡这次所计划的赚钱路线是从制造现代意义上的琉璃与实用的玻璃器物开始。
虽然在明代比较好的琉璃制造方法都失传了,但民间制造琉璃的作坊却是越来越多,倒也并没有什么贵族专有,平民不能制造的条例限制。
现代制造琉璃的方法是以人造水晶为原料,用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因为现代已经有了人造水晶技术的缘故,作为制造琉璃原料的低质量水晶自然价格不贵,既然要来古代做生意,罗凡的储物袋已经是带了很多。
只是因为来一次成本不低,生意自然是要做长久为上,介于罗凡离开后,这边依然要源源不绝地赚钱,因此这些琉璃原料自然不能真就当原料给卖了,而是将作为罗凡打开琉璃市场的资本。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法琉璃的精品制作,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
但有了现代制作方法的罗凡则不同,直接用硅胶模、蜡模、石膏模等各种模具来辅助成型,绝不是古人手工的速度可以比拟的!
除琉璃玻璃之外,罗凡当年已有尝试过的精盐、炼钢自然也将构筑起来,这些事情罗凡都已经做过,再做一次自然是驾轻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