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章 阿干城(五)(1 / 6)
郑朗又看着旨书。
旨书文字不算精妙,只讲了朝廷难处,但不希望他前去契丹,中间写了一句,契丹来逼,朕为之旰食,继日难寐,然朕宁失公主,勿令卿赴北境踏险。
宁肯将自己爱女嫁给契丹人,也不想你去契丹冒一点危险。.
郑朗忽然看着笔迹,怔忡的发呆。
是赵祯的亲笔手书。
朝廷给大臣旨意不一定是皇上写的,有诏书、敕书、制书、圣旨与御批等等。
御批便是地方大臣写给朝廷的奏折,大事或者迟疑不决的事务,两府会交给皇上,皇上看后,简单一点,会写一个准,或者不准,或者批注一句话,将奏折再发给地方执行。
大多数事务是在两府决择。包括圣旨或者制书等等,多由大臣代笔,其中又多由知制诰起草诏令。真正由皇帝写诏书的少之又少。
郑朗叹了一口气,看着东方,抛去皇帝身份不谈,仅赵祯对自己拳拳之心,还能说什么呢?
想着此次史上的经过。
后人往往耻之,其实三方来说,契丹人占了最多的便宜,吃的亏最大,契丹真正衰落便从这次敲诈开始。
西夏机关算尽,却断了卿卿性命,以后宋朝多次攻伐西夏,契丹没有过问,便从此次和谈开始。
宋朝看似吃亏,却开始迎来最难得的太平时光!
表现最出彩的便是富弼。
自己有后世的知识。这些知识甚至来自一些出土文物。能看得更清楚一点。身在局中想看透,有多难?
富弼表现很勇敢,也更有气节。
郑朗对富弼的好感远超过韩琦,富弼也喜欢胡说八道,戾气不轻,然而私心很少,从某种意上说,他与蔡襄等君子的德操已经无限接近了范仲淹。特别是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
但为什么非得要自己?
以契丹的骄傲自大,有可能几个月前的战事都没有关注,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郑朗也不知道富弼为了吓唬契丹人。才搞出来的事。
没有想明白,思考一会,写了一封奏折,说了几件事。契丹不用担心,他们此次派使者来,就是想和的,不想和直接开打就是,何必浪费口舌。希望朝中君臣要稳住。
自己都乱了,怎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