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十六章 远方(上)(2 / 3)
看到包拯触目惊心的奏折,脸色阴沉,内心也有羞愧,回到家中,一直不开心,便问崔娴:“我家里还有多少金银?”
郑家这时候很有钱。
郑朗不养家妓,谦客用得少,更不会狎妓,应酬也不多,所以用费不奢侈。除了他的薪酬,还有郑州的产业。郑家上下不会鱼肉百姓的,不过到了他这地位,谁敢得罪,产业自己在滚雪球,简单的原因,比如团行的分配,谁家会得大头?仅是这一点,利润也会逐年提高了。家中有不少钱,但有多少,郑朗从不过问。
以前官位低的时候,经常拿出一些钱帛救济百姓,位置越高,却不能这样做了,以免言臣弹劾收买人心,赵祯不会忌惮的,可是大臣难免会罗嗦一番。于是用费更少。
但郑朗只问金银,贵,体积小,故不问铜钱与布帛。
崔娴答道:“若是全部筹集,会有三千多金,两万两银子。”
“在老家找几个生面孔的人,将这些金银匿名一起捐给三司吧。”
崔娴嗔笑道:“自古以来,未有你这样做官的。”
“不求做一个好官,但求做到心安。”
崔娴也没有再反对,即便捐了所有的金银,家中还有大量钱帛,况且以后每月继续在累积财富,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对钱财二字,崔娴出身官宦世家,与郑朗一样。看得很开。
随着将所有金银悄悄运到京城,又从郑州四儿家的亲戚中,喊了几个生面孔的青年,让他们来到京城。将金银装上小车子,蛮重的,整整三车子金条银锭,运到三司大门前,将金银以及核实的数量清单一起交给了三司门前的兵士,让他们将金银运到三司。
兵士感到很奇怪,“正好碰巧”郑朗路过这里。挥了挥手说道:“你们将它搬进去吧。”
“喏。”
叶清臣闻听此事,感到纳闷,连忙出来追郑家喊来的人,哪里追得上?
这件事引起一个小小的轰动,赵祯感慨地说了一句:“谁说人心不古?”
多好的一个人哪,做了这么大好事,也不留下姓名,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其实郑朗如他所说。只求心安。这么多金银,放在那一家都是一笔不菲的数额。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杯水车薪都算不上。并且准备充分。朝廷并不差多少粮食钱帛,若说差,差的是未来之用,那么还不知差多少,得以亿来计算。
让赵祯欣赏的还有另一件事。
郑朗早就有谋划如何处理这次灾害,以前低调的进入东府担任首相,甚至让人一度以为郑朗心甘情愿的退居二线,将首相之权依然交给陈执中。但灾害发生后,突然变得高调。
以前象这种大的水灾,难不在灾害发生之时。这是天灾,非是,不能怪朝廷。有的官员良心不好,能希望人一起淹死,省得善后事宜。灾害发生时,该死的也死了。尘归尘,土归土,与朝廷没有关系,然而善后却与官府、朝廷有关系,这些灾民必须安顿。难就难在后面。
此次恰恰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