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四十六章 三苏(2 / 5)
章惇也来科考了,因为侄子高中状元,羞于同榜,不就而去,第二次再度参加省试,又高中甲科,这也是宋朝史上独树一职的两中殿试榜的进士。
三月的荣耀全部集中在章衡身上。
但这个章衡郑朗根本看不都不看一眼,因为这一榜上的进士让他看花了眼睛。
政治角度来看,有变法派的骨干吕惠卿、曾布、蒋之奇、林希等人,朔党的领袖梁焘,还有某弟兄俩就支撑起来的蜀党。文学角度来看,唐宋八大家有三大家集中一榜,包括曾巩。
经学来看,有洛学鼻祖程颢与弟子朱光庭,关学鼻祖张载与弟子吕大钧,蜀学代表那对兄弟。
后来的宰相有九人,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后来的新党有吕惠卿、曾布、章惇、邓绾、王韶、林希、张璪等;旧党中有苏轼、苏辙、朱光庭、梁焘等。若再加上几位考官,几乎集中后世数朝一半的精英!
郑朗无比关心的那个姓王的大牛来了,当然现在他还不行,郑朗继续在关注,看他是否去西北游历。
其中最有名的还是那对兄弟。最让人惊奇的是前三甲,章衡,窦卞,罗恺,谁知道,谁知道这三人是谁?
……
传奇是从一个花花公子开始的。
苏洵,与张方平与郑朗家十分相似,出身一个小主户家庭,不愁吃穿,因此青少年苏洵一直过着糊里糊涂,昏天黑地的生活,直到十七岁他看到二哥
苏焕中考的风光,一度发恨读书,不过三年后连解试都不得中,再度松懈了。直到母亲过世,他才感到愧疚,再度发恨,那时他已二十七岁。
与郑朗一样,自学式的。
好处就是让他脱离时下不好太学体的文风,坏处就是所学乃是野路子,特别是骈对更非是他所长,例如他写的诗《有骥在野》,有骥在野,百过不呻。子不我良,岂无他人。絷我于厩,乃不我驾。遇我不终,不如在野。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宁彼我伤,人不我顾?无子我忘。
古意有了,但骈呢,韵呢,对呢?
当然很悲催,因此这一考就是近二十年,每次皆名落孙山。连带着家庭情况也每况愈下。在这近二十年时间里,他除了一次次飞蛾式的科考,读书外,只做了一件大事,居然考证出来眉山苏氏一脉乃是唐朝天宰相苏味道的后人,继续往前考,又发现苏家发自于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然后再考。考证出来苏家前代还有先圣,苏秦。以宋代这种条件,以及苏家的条件,是怎么考证出来的,只能说天知道了。
没有想到苏家上代有这么多圣贤大能,苏洵更加发恨。但他也没有想到,在后人眼中,所谓的苏家先人,仅是苏秦与苏武才能与他们父子相比较。
四十不惑,心灰意冷之时,他命中的贵人到了,张方平。
张方平治蜀颇有政绩,宋朝治蜀多出了名臣,张方平能名列前五。不但抓军事政务,也抓教育文化,无意中看到老苏的文章,当时看傻了眼。这就是李太白啊,不过李太白是写诗,此人是写散文,一样的纵横恣肆,雄辨有力。派人将老苏传来相见,将他的文章讨要过来一一观看。看完后问:“为君有此才学。不去科举?”
老苏不能说。格老子都考怕了,那些龟儿子一个个不录用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