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救将军一命(1 / 2)
长安内城西部,有一处破败军营,先汉时曾是皇室亲军羽林军驻扎的上林苑营地。不过光武中兴以后,光武帝刘秀将都城迁到了洛阳,羽林军也跟着前往东都,这里慢慢破败下来。
三年前董卓进京把持朝政,为了避开关东诸侯兵锋,又迁都回了长安。
但此时的羽林军因为汉灵帝削弱当时大将军何进兵权,设立西园八校尉,后来董卓又吞并京城兵马,打散其余各军编制,已经名存实亡。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在谋士贾诩建议下联合西凉军各部反攻长安,长安城又落入西凉军手里。
只是如今的西凉军,没有了带头大哥,根本没有人能压制住各部骄兵悍将。尤其进了长安城后,各部之间积压的矛盾开始慢慢出现了苗头。
要说董卓这个人,年轻时简直就是一个标准的小说主角,按照说烂了的模板,完完全全的气运之子。
他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不仅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只弓箭,左右驰射。他性格豪爽,又仗义疏财,西北地区汉羌两族人们都愿意与他交往,听他号令。
董卓还注意保持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凭着他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他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其中郭汜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本是张掖马贼,武艺超人,带着一伙人纵横西北无人能敌。董卓当时不甘边远豪强的名分,认为自己需要更加广阔的政治空间,于是向官府请命征讨郭汜。
几个月后,董卓率领手下汉羌部曲私兵终于在金城一带撵上郭汜率领的马贼,两军三次交锋,郭汜三次惨败被擒。甚至最后一次郭汜提出与董卓单挑,依然被董卓单骑挑落马下。三擒三纵之下,郭汜终于死心塌地发誓归顺董卓,成为董卓手下悍将。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没错,罗老先生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取材于此。
前半生的董卓,凭着他个人魅力和赫赫战功取得了辉煌成就。可是进入洛阳,他武人的身份终究不被主流士大夫所接受,手下又缺乏熟悉朝堂的谋士,被一帮玩了一辈子权谋的老银币弄得身败名裂,最后落得暴尸街头的悲惨命运。
董卓是一了百了了,他手下这帮悍将们反攻长安,进了都城,就与他当年不一样了。
当年董卓还有政治抱负,会采取一些稳定朝局的措施。可是李傕、郭汜他们就算当年随董卓进京,也被老大压的死死的,官不过校尉,兵不过数千,还一直在外平息叛乱,从来没享受过两京花花世界。
一旦他们翻身做了主人,长期被压制的欲望和对高门士族的仇恨统统爆发出来。劫掠、屠杀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李傕、郭汜还有樊稠三人在进攻长安途中收拢的士兵最多,进城之后自然占据了最富庶的地段。李傕还迫使皇帝刘协拜他为扬武将军,拜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得了右中郎将,张济相对忠厚一些,手下兵马最少,只好被他们挤到内城北部驻扎,委委屈屈就任羽林中郎将之职。